曾经有年轻朋友打趣地说,如果有农耕时代的大叔穿越到今天,将他心爱之人扛上狂奔消失于夕阳中,他也只能望其绝尘,因为如今人类的骨骼和肌肉力量已经远不及前,而这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体力活动。
缺乏体力活动已成全人类通病,全球1/4以上的成年人和4/5的青少年缺乏足够的体力活动,而适宜的体力活动是降低全球死亡率的重要可改善因素之一。
与保持一定体力活动者相比,缺乏体力活动的人死亡风险增加20%~30%。
运动不足危害包括:癌症、心血管病、心力衰竭、骨质疏松、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肥胖。
增加体力活动,不论男女、老幼、种族,心肺会更健康,罹患包括心血管病在内的慢性病的风险会更低。即使是少量的体力活动也是有益的。
社会、环境、心理和遗传因素等均能影响一个人的体力活动水平。
就个人而言,应设立可及的体力活动目标,并加强自我监测(比如应用各种手机软件),以积极进行多方面的体力活动。
另外,在人群中进行健康运动的科普教育和设定社区体力活动项目对增加体力活动起到积极的作用。由此看来,中国的太极拳,以及广场舞都是很好的群体项目。
此外进行体力活动的公共场地、户外活动的便利和低价以及骑车、步行等出行的便利,也是拓展人群体力活动的重要因素。
我国人群体力活动不足也是事实,中国营养学会张兵等研究发现,~年20年间,不论是工作时,还是家居时,还是闲暇时,中国人身体活动越来越少,甚至有的人已成为“沙发土豆”。
其中,中国男性职业体力活动下降31%,女性下降27.8%。而体力活动下降与70万心血管病发病增加有关。
因此,让公众有闲、有地方、有钱去运动也是今后防治心血管病的重要公共干预措施。
普通成人运动到什么程度算达标?每周至少有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
学龄前儿童每天应活动多长时间?全天内各种类型的身体活动时间应累计至少达到分钟。其中,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累计不少于60分钟。
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切记并不是静养就好,该运动就得运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适度运动,不仅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冠状动脉斑块,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心功能,还可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
运动处方自然是个体化最好。冠心病患者运动有3步:第一是做好热身,持续5~10分钟。第二是开始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有氧运动包括行走、慢跑、游泳和骑自行车等。第三是做做放松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冠心病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不建议选择慢跑、骑自行车、爬楼梯和游泳等运动,建议以步行为主。每次运动时间为10~60分钟。
来源:
[1]GeraldF.Fletcher,etal.PromotingPhysicalActivityandExercise:JACCHealthPromotionSeries.JACC,,DOI:10./j.jacc..08..
[2]NgSW,etal.ThephysicalactivitytransitionamongadultsinChina:-.ObesRev,,15Suppl1:27-36.
转载请标明“阜外说心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ecosway365.net/xjydyy/5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