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是心脏病吗?大家常常有这个疑问。
心慌,又称心悸,是心脏病科常见的症状之一,多见于心律失常。其中室性早搏是引发心慌最常见的原因。有的患者一得知自己有“室性早搏”,即使没出现身体不适,就已经担心的不得了。室性早搏发病人群广,通过积极干预或治疗之后心脏病患者获益大,心内科医生对于室性早搏的诊治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家大可不必过度紧张。
因为,有的室性早搏需要治,而有的根本不需要管!
我们心脏病科医生经常会遇到这两种情况:
1.“医生,我最近心慌的厉害,还有失眠、出汗……”,
“以前有没有得过什么心脏病啊?甲亢有吗?我建议咱啊好好查一查、”
2.“大夫,我最近偶尔心慌,这是我的体检报告。”
“就是有几个室性早搏,其他化验都没事。是不是最近工作压力大或是休息不好啊。没事。多注意劳逸结合就好了。”
两个心脏病患者都是因为心慌来看病,结果前者需要进一步检查甚至住院,而后者却只需要好好休息,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呢?下面三点原因起了决定性作用:1.查明原发病;2.评估室性早搏风险程度;3.采取何种治疗方法。
一、查明原发病
正常人也可以出现室性早搏,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几率也在增加。睡眠差、精神焦虑、大量烟酒都可以诱发室性早搏的出现。这类早搏在普通人群里最为常见。
有的室性早搏则伴随其他疾病出现,比如心肌病、心肌炎、冠心病、心脏瓣膜病、低钾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等。有的中青年患者反复心慌,还伴大汗、体重减低、情绪波动大,我们就尤其要查明是否是甲亢引发心慌。有的患者活动后胸闷胸痛伴有心慌,我们则要小心是否存在冠心病引发心慌的可能。所以,除外甲亢要完善甲状腺功能检查;心肌病、心脏瓣膜病要完善心脏超声甚至心肌核磁;有既往服药经历或饮食差,需要完善血液离子检查,除外是不是低钾血症;冠心病高危的患者甚至还要完善冠状动脉CTA甚至造影。只有查明病因才能对症治疗,才能有最佳的治疗效果。
当然,有还有一些室性早搏则是由于自身心电生理异常引起。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往往都没问题,这时候则需要心内电生理检查来帮助我们明确室性早搏的来源了。
二、评估室性早搏风险程度
室性早搏也分好和坏,有些良性室性早搏可能并不需要过多干预,有些则会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或预示着心脏存在基础病变,需要我们多加小心。
室性早搏的风险分级方法很多,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简单实用的Lown’s分级法。
简单地来说,室早形态多样次于室早数量多,室早成串发生更次之,出现了特殊形态“RonT”(通俗的说就是R波和T波很近甚至“砸”在一起)最次。室早级别越高,风险越大。Ⅲ级及以上的室早危险度高,有着较大的猝死预警意义,应进行适当的干预。
当然,这种分型对于我们不同心脏病患者来说很复杂,所以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往往可以在病情恶化之前得到很好的控制。
三、采取何种治疗方法
对于室性早搏数量少,并且没有明显的症状的患者可以不用处理,只需规律复查,患者和室早完全可以做到“和平共处”。对于继发于睡眠差、精神焦虑、大量烟酒的室性早搏,往往去除不良生活习惯就可以明显改善。但是有些患者经过医生解释仍感觉“症状”不缓解,则需要我们加强心理疏导或是酌情予以药物治疗。
对于室性早搏引发了心功能减退,或是由于原发病引起室性早搏的患者,则需要及时药物治疗,并且根据症状的变化作为调整治疗的重要参考,定时复查心脏超声和动态心电图也是观察病情变化的重要手段。当然,根据原发病的不同,检测的项目也有差异,甲亢患者检测甲状腺功能、低血钾患者监测监测离子水平,我们也要“因病制宜”。
最后,我们还有新的“杀手锏”——导管消融。这种方法仅适用于症状明显的频发室早患者。也就是前文所说的自身心电生理异常引起的情况。当然,导管消融还很“年轻”,我们还需要更好的完善它的适应症,降低它的并发症和室早复发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ecosway365.net/xjysp/6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