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继承人...
吴伟教授认为正气不足、外邪侵心为病毒性心肌炎的基本病机,外邪多为湿热毒邪。外邪侵心,传变迅猛,病情凶险,治当传承并创新“治未病”理念,从治其未生、未发、未传、未变、未复五个层次,全程防治本病,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
病毒性心肌炎(VMC)具有发病率渐高、患者年轻化、病程长、后遗症重等特点。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对病毒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但VMC的确诊需要心内膜心肌活检技术,不能为临床及时、广泛运用,更为棘手的是,目前现代医学对VMC仍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国家《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VMC命名为“心瘅”,基本病因病机为温毒之邪侵心、损心的内脏瘅病。临床上运用中药治疗VMC的方药繁多,然而尚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辨证分型差异性大,不利于临床推广;仅注重急性期的干预,忽视预防及康复等。吴教授传承并创新“治未病”理念,从治其未生、未发、未传、未变、未复五个层次,对病毒性心肌炎的防治别有心得,笔者现汇报如下。
1.扶正辟邪---治其未生
现代医学认为VMC是病毒直接侵犯心脏,类似于中医学邪毒侵心之说,但中医还强调正气在本病中的重要地位,早在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有“避虚邪以安其正”的“治未病”理念,这为VMC的防治开拓了思路。吴师强调未病先防需三因制宜,首先,感染病毒的个体概率与发病严重程度因人而异,这取决于人体的“正气”;其次,病毒感染性疾病在春夏季节、湿热环境中疾病高发,因此需注意季节性、区域性地预防,必要时可应用一些益气扶正(如玉屏风颗粒)、轻清祛邪(如板蓝根、夏桑菊颗粒)等中药,以增强抗病毒能力。因此,“治其未生”要从扶正、避邪两方面综合考虑。
2.防微杜渐---治其未发
“治其未发”理念就是警示我们早干预、早治疗。现代医学往往过度依赖“辨病”,根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然而本病临床确诊需行心肌活检,势必延误治疗时机。“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在病毒感染的流行季节,如临床遇到青中年患者,部分有发热、咽痛、腹泻等病毒感染或心悸、胸闷等症状,检查发现心电图有新发的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指征,心脏彩超发现心室腔扩大、收缩功能减退等,需警惕亚临床型VMC。“治未病”理念指导我们早期动态观察患者病邪性质及临床表现,辨证施治。综合古今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纷繁的观点,吴师认为:VMC病机多因正气不足、外邪侵袭,外邪多属湿热毒邪,湿邪入里化热,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毒为火之聚。热毒侵心,造成本病变幻莫测和迁延难愈。故吴师根据患者发病前期病机特点,予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兼生脉散早期养阴扶正。五味消毒饮出自《医宗金鉴》,临床运用广泛,五味药配合使用,使清热解毒之功尤强,并能凉血活血。生脉散出自《医学启源》,证治的根本是热邪耗伤气阴,为补敛气阴的代表方。“治其未发”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辨“证”指导防治措施,可以弥补现代医学单纯“辨病”的不足。
3.睹始知终---治其未传
《伤寒论》中的六经传变理论以及《温热论》中“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疗准则均是“治未病”理念的体现和发展。“治其未传”的目的是在于掌握疾病进展规律的基础上,尽可能防止或延缓其由浅入深、由低危到高危,减少猝死事件。现代医学对VMC急性期除强调卧床休息、调节饮食外,主要以支持疗法为主,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吴师根据长期临床观察,总结经验:热毒之邪自肺卫逆传于心,临床虽一时未表现出神昏谵语、夜间高热、皮肤红斑等热入营血表现,但需考虑到由于患者经早期治疗,症状及病邪发展得到一定控制,但基本病机不变、传变规律存在,治疗稍有不慎,即刻热入营血、血热毒相互搏结。故当病已发,急性期以清热解毒、清营凉血为法,兼顾养阴扶正,在“治其未发”阶段的五味消毒饮+生脉散基础上加用水牛角地黄汤(水牛角30g生地黄12g赤芍15g牡丹皮15g野菊花15g金银花12g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青天葵12g黄芩15g黄芪30g党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0g甘草15g)。犀角地黄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水牛角亦有清营凉血解毒之功,生地、赤芍、丹皮凉血活血,凉血以泄血分伏热、防津液煎熬成瘀,活血使热邪失去依附、不与瘀血搏结,生地且可护阴。随着病机演变,气阴两虚之证愈发显著。温病学尤其强调阴液在温热病中的精贵。留得津液,方有生机。故临证时切莫只顾清热解毒,各病期均应予以养阴扶正,生脉散加黄芪等益气养阴类中药能有效保护心肌细胞,同时增强机体抗病毒等免疫力。
4.亡羊补牢---治其未变
与“治其未传”不尽相同的是“治其未变”,前者着眼于疾病发展的基本规律,而后者则强调疾病的特殊变化。这主要体现在预防疾病并发症的发生。VMC若失治误治,临床易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影响患者预后,甚至休克而猝死。吴师强调,临证在急性期一方面需彻除热毒、以防邪恋;同时要根据患者的素体禀赋和临床表现,因人因证施治,祛邪勿伤正,否则虚而邪凑,病情难愈;在疾病恢复期,针对并发症如心衰、心律失常,热毒之邪已清的基础上,采取益气养阴活血、益气温阳活血等中药后期调治,方多选用八珍汤、养心汤加减生脉散、炙甘草汤。若患者热毒之邪仍在,切不可过早弃用清热解毒之品。当驱邪与扶正相结合。
5.斩草除根---治其未复
VMC病程进展到后遗症期的患者,医者也需加强疾病随访,提防疾病复发,拓展中医“治未病”的实践范畴。吴师强调:热病后期,不可急予温补,当涂缓治,以防热毒之邪死灰复燃;VMC的患者,心肌细胞受损,若忽视后期调摄,再发外感疾病,极易进展为扩心病,愈后不良。故而保持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调节精神状态,合理运动以增强体质,少佐益气扶正类中药,辅以针灸、食疗等综合调治,方能斩草除根、不留后遗。
典型病案举隅
黄某,男,39岁,年4月因“恶寒、咽痛2周,胸闷2天”入院。患者入院前2周开始有感冒症状,自服感冒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入院前2天开始出现胸闷,伴后背疼痛,呈持续性,休息后不能缓解。入院症见:恶寒重发热轻,自汗,头痛无头晕,胸闷、心悸、气短,动则尤甚,无腹痛腹泻,夜寐不宁,口干口苦,小便黄,大便干结。既往体健。查体:T37.2℃,P96次/分,R18次/分,BP/70mmHg,心率96次/分,律不齐,可闻及早搏3-4次/分,心尖区闻及S3,无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④辅助检查:血分析:WBC:12.05×10^9/L,NEU%:81.1%;心肌酶学:心酶五项:AST:78U/L,CK:U/L;CK-MB:77U/L;LDH:U/L;HBDH:U/L,肌钙蛋白:11.ng/ml;心电图示:偶发房早;I、AVL、V2-V5导联ST-T段抬高,III导联ST段压低。心脏彩超:室壁运动节段性异常,左室收缩功能稍减低(EF=47%)。初诊考虑病毒性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相鉴别,病情凶险,遂行冠脉造影术,术中见冠脉无明显异常。中医诊断:心瘅热毒侵心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药予水牛角地黄汤合五味消毒饮、生脉散加减(水牛角30g生地黄12g赤芍15g牡丹皮15g野菊花15g金银花12g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青天葵12g黄芩15g黄芪30g党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0g甘草15g),辅以黄芪注射液益气扶正,双黄连注射液清热解毒。西药予维生素C、辅酶Q10胶囊等改善心肌细胞供能,静滴干扰素抗病毒。治疗1周,患者病情明显好转,仅偶有心悸不适,未见新发心律失常及心衰等。遂嘱其带药出院,在家休息3个月,避免体力活动,清淡饮食,定期复诊。
患者1个月后再次来我院就诊,自述出院1周后停服中药,近期多次进食肥甘厚味之品,2天前因过劳后再发胸闷,伴后背疼痛,气短、乏力,伴冷汗出,持续不能缓解,症状逐渐加重,遂到我院急诊,查血分析:WBC:13.34*10^9/L,NEU%:79%,肌钙蛋白I2.ng/mL;心电图:前壁导联病理性Q波形成,T波倒置。心脏彩超所见基本同前。考虑患者余邪未清,又滥用温补之品,病机未变,治则不变,原中药方继服。待急性期过后以生脉散合养心汤加减。遵医嘱,随访一年半,未再发明显不适,无新发心律失常及心衰症状。
结语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说过,中医“治未病”是科学的、超前的理论,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更多开阔的防治思路。吴师亦强调,我们必须传承和发扬“治未病”理论的精髓,根据VMC的基本病因病机及传变规律,确立治法及方药,分期论治,将“治其未生、未发、未传、未变、未复”理念贯穿于VMC防治的全过程。
作者:左强方俊锋卿立金吴伟
延伸阅读~点击此处查看
更多视频+课件+文章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出处
★登陆视听频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ecosway365.net/xjywh/1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