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5~74岁成人心衰患病率为0.9%[1]。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心脏疾病患者生存期延长,导致我国心衰患病率呈持续升高趋势。
根据近年来心衰领域的最新研究证据,参考最新欧美心衰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基于版中国心衰指南进行了更新,于年10月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重磅公布。
张健教授
中医院
新指南更新要点
1明确提出了心衰新的分型:明确提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的诊断标准。HFmrEF为心衰分类中新增的一类,其临床特征/病理生理学特点及治疗策略还需进一步研究。
2明确提出了慢性心衰的诊断流程:首先,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胸片判断有无心衰的可能性。然后,通过利钠肽检测和超声心动图明确是否存在心衰,接下来进一步确定心衰的病因和诱因。最后,还需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及合并症。
3更新了慢性HFrEF患者治疗流程:新指南对治疗流程进行了优化,对所有新诊断的HFrEF患者应尽早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和β受体阻滞剂(除非有禁忌症或不能耐受),并逐渐递加剂量,分别达到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
患者接受上述治疗后应进行临床评估,若β受体阻滞剂已达到推荐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窦性心率≥70次/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可考虑加用伊伐布雷定。
4新增心衰的预防:建议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评估以识别心衰危险因素,根据目前现行的相关指南,干预生活方式,控制心衰危险因素,对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的患者推荐使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以预防或延缓心衰的发生发展,改善其预后。
5修订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本指南首次提出了希氏束起搏(HBP)可以作为CRT的另一种方法。
6明确提出易损期概念:心衰住院患者出院后2~3个月内死亡率和再入院率高达15%和30%,因此将出院后早期心血管事件高发这一时期称为心衰的易损期。优化慢性心衰的治疗是降低易损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键。
7新指南首次将静息心率降至60次/分左右的剂量作为β受体阻滞剂的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
8新版指南中还提到,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在心衰的发生和发展中也发挥一定作用,有研究显示使用如曲美他嗪等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症状和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但对远期预后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ecosway365.net/xjywh/3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