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肌炎 >> 心肌炎危害 >> 正文 >> 正文

擦亮中医这块金字招牌深度观察

来源:心肌炎 时间:2021-8-17

中医科学院小喇叭

  

创新发展是契机

借助现代科技,让中医手法更稳定、更规范、更安全、更容易推广,充分发挥骨伤科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我来试试。”

“一二,转!好,这个力度不错。”

在湖南中医院科研大楼18楼多媒体教室里,一群医生围着一个西装革履的“小伙”热火朝天地讨论交流。

这个“小伙”身高1米8,体重70千克,是由朱立国团队研发的颈椎旋提手法考核机器人。朱立国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主任委员、颈椎旋提手法的发明人。

“小伙”不一般,医生把它当“老师”,能实现人机对话、量化考核、智能提示操作者的错误。颈椎旋提手法,源自传统旋转手法,俗称“扳脖子”。中医技法与机器人扯上关系,始于20多年前的一次医疗事故鉴定会。当时,一位老教授向在场最年轻的中医专家朱立国提出两个问题:手法的操作流程有没有规范?安全性到底怎么样?

老教授的质疑深深触动了朱立国。他带领团队申报课题,用数据证实中医手法疗效,为中医骨伤正名。

研究刚开始,朱立国团队便陷入困境。旋转手法怎么扳、往哪扳、扳多少?以前并没有明确规范,因而手法操作难以重复,风险高,甚至操作不当还会出现医疗事故。“老中医们操作全靠医生个人感觉,旋、转、扳、收,初学者很难重复。”朱立国说。

团队转而剖析旋转手法,发现关键在于发力的时机。朱立国拆解发力模式,将旋转手法规范化为旋提手法。从“旋转”到“旋提”,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却使传统中医手法迭代升级,医生不再唱“独角戏”,演变成医患合作的“二人转”:医生引导患者“旋转”,患者旋转颈椎到最大角度,医生再实施纵向的“上提”。

与传统手法相比,旋提手法有何优势?朱立国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手法操作力学测量仪,对颈椎扳动类手法进行了力学量化研究。当牵拉力大于44.76千克时可以引起颈椎软组织损伤。旋提手法以垂直向上方向提拉,最大作用力在19千克至36千克之间,不易造成颈椎损伤。经统计,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率为91.51%,无不良事件发生。

如何推广颈椎旋提手法,成为摆在朱立国面前的一道难题。光靠过去口传心授,初学者很难掌握要点。在急诊室,朱立国看到一群学生在学习心肺复苏,对模拟机器人实施按压。一个念头在朱立国脑海中闪过:为什么不能研制一个旋提手法的考核机器人呢?

自此,朱立国启动研发旋提手法培训考核系统,开启手法教学“人机结合”的新范式。该系统培训学员余人,作为手法教学工具引入广州、湖南等7所中医药大学。基于新传承模式,手法技术正在2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交流。

颈椎病是种退变性疾病,容易反复发作。64岁的刘大妈脖子疼痛难忍、不能转动,连带着胳膊又疼又麻。经过几次旋提手法,她感觉明显好转,但干点累活或者受凉后,颈痛便“卷土重来”。朱立国团队研发了由颈痛颗粒、旋提手法、颈椎康复操组成的综合疗法。刘大妈成为该疗法的受益者,终于摆脱了颈痛烦恼。

“传统中医技法需要借助现代科技发扬光大,让中医手法更稳定、更规范、更安全、更容易推广,充分发挥骨伤科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朱立国说。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记者手记)

临床上,中医在诊断治疗时,彰显其独特的疗效和优势。

中医特色手法,与其说是“技法”,不如说是“心法”,要靠老中医口传心授,学徒用心领悟。传承精华,必须在领悟上下功夫,确保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同时,传统中医必须借助现代科技,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力。没有临床疗效,赢得不了百姓信任,中医就建立不起自信。用中医思维来分析病因、找准病机,不断解决临床难题,是中医的立身之本。只有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擦亮中医这块金字招牌,中医药才能发扬光大。

END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排版:张蕾

审核:赵宇平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ecosway365.net/xjywh/7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