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这边独好——放眼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
王有鹏等
兖州市地处鲁西南平原,东仰“三孔”,北瞻泰山,南望微山湖,西望水泊梁山,素有“东文、西武、北岱、南湖”之称,是山东省鲁西南大都市的经济中心。兖州文化深厚,素有“端信、尚贤、兼容、乐善”的优良人文传统。两千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子思等曾在此讲学,弘扬儒家文化。如今,兖州一中在校长杜金山带领下,又以其独创的循环大课堂成为全国高中新课改的典型,前去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欣赏和领悟循环大课堂这一道靓丽的风景吧!
别树一帜:循环大课堂的产生
循环大课堂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的产物。自从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地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积累了不少失败的教训。兖州一中正是在我国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借鉴了新课改的成功经验和吸取了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产生的。
循环大课堂是在学习和借鉴杜郎口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郞口中学原来是一所落后的农村初级中学,这所学校在校长崔其升带领下勇于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十年磨一剑,终于创造了教学的奇迹。“杜郞口中学是中国素质教育二十年结出的一枚巨大的硕果!”兖州一中认真学习了杜郎口模式,并且把这一模式从鲁西引种到鲁西南,然后对这一模式进行借鉴、发展、完善,竟然又结出了一枚巨大的硕果——循环大课堂!可以说,没有杜郎口模式也就没有循环大课堂。
循环大课堂适应了山东省素质教育“新政”的要求。年1月16日-17日,山东省政府在潍坊召开了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政。其主要点:一是调整作息时间,二是规范双休日,三是规范学生的作业量,四是规范面向学生的各种培训、竞赛和考试,五是规范高中学生文理分科时间,六是规范国办学校复读班,七是统一假期安排,八是规范高中招生秩序,九是强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规范高中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循环大课堂正是为了适应这些“新政”的要求而产生的。
循环大课堂产生的诱因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杜金山校长说,兖州一中的课改源自一项调查结果。他们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课堂精力流失率”和“高效学习率”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触目惊心:学生课堂精力流失率竟高达38%,而高效学习率不到50%!“两率”调查结果充分反映了课堂教学的低效。正是为了改变教学的低效,创建高效课堂,促使学生高效学习,他们才摸索出了循环大课堂。
循环大课堂是在“教学孵化室”里产生的。所谓“教学孵化室”,就是教师举行公开课的一个大厅。大厅的前方有5块黑板,用来让学生板书,边上还有1块大黑板备用,学生8、9个人一组围在一起学习。学校每天都在“教学孵化室”安排公开课,让老师们去上、去品、去研究。结果,循环大课堂就在“教学孵化室”里产生了。
正是在上述情况下,别树一帜的循环大课堂如新生的婴儿,带着勃勃生机,带着教育的理想,带着成功的希望,呱呱坠地了。
别有洞天:“三个解放”的学校内涵发展观
兖州一中所独创的循环大课堂,其“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即“三个解放”)的内涵发展观别具洞天,把课堂带入了一种新境界。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认为,至少有这样几方面的含义:一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二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三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四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可见,内涵发展就是质量发展、精细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而具体到兖州一中,就是“三个解放”的内涵发展观。
●解放学生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民主教育》一文中,提出要解放眼睛,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他认为有了这六大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兖州一中解放学生的做法,与陶行知的观点是一致的。
——实现学生身份的解放。从一个受教育者,变成一个教育者和教育资源的提供者。
唐代的韩愈虽然早就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是长期以来,学生(弟子)受教育者的身份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颠覆了传统的学生身份,把学生变成了一个教育者,学生可以和老师一样在黑板上板书,可以自豪地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风采,这种身份的变化,带来的是自豪、自尊和自信,带来的是进取、向上和成功。
在众多的教育资源中,长期被忽视的是学生资源。内涵发展观把学生变成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也就是充分重视并运用学生资源。学生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但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也促进了学生身份的解放。
——实现学生地位的解放。使学生从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课堂学习的主人。
内涵发展观把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长期以来,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自己如同是课堂的仆人,这就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压制了学生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降低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剥夺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内涵发展观实现了学生地位的解放,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这必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必将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
——实现教学内容的解放。使课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体验紧密结合,形成生动活泼的绿色生态课堂。
眼下,我国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在优厚的学习条件下,为什么有些学生仍然厌学严重?究其原因,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几乎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脱离,是一个重要原因。内涵发展观力求实现教学内容的解放,努力使课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可以说这是医治学生厌学的一剂“良药”。
体验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积极投入自我建构与发展之中。体验教学的实质是借助体验活动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享受更充分的思想和行动自由。内涵发展观力求实现教学内容的解放,努力使课本内容与学生的体验紧密结合,必然会丰富学生的情感,闪耀出学生智慧的火花。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绿色的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因为只有充满绿色的环境才最适合人的生存、发展。而教育,作为推进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活动,则更需要这种绿色的环境。绿色生态课堂是尊重学生、给予学生信任的课堂;是融入情感,给学生以安全感的课堂;是师生平等、民主参与的课堂。内涵发展观力求实现教学内容的解放,努力形成生动活泼的绿色生态课堂,必将还教育的本来面目,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机会,创造可持续的、终身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获得情感的满足,感觉学习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焕发出学生生命的活力,展现出课堂的勃勃生机。
——实现学生身心的解放。让学生不只用眼睛看课,用耳朵听课,还要调动多种感官,运用一切方法,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中去。
传统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多是用耳朵听课、用眼睛看课,而学生用嘴说、用口讲、用手写的机会比较少,用大脑想、用身体体验的机会则更少,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传统教学其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单调、陈旧,不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使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内涵发展观力求实现学生身心的解放,强调多感官、多方法、全身心的投入,它采取分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讲解,让学生写导学案,写板书,让学生展示、交流,让学生探究各种问题,这就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对学生评价标准的解放。由一把尺子评价学生转变成用多把尺子评价学生。
传统教学往往把眼睛只盯在学生的学习上,往往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用一把尺子量学生的做法,对学生的评价结果往往是不真实、不完整、不可靠、低效或无效的。内涵发展观力求实现对学生评价标准的解放,尝试用多把尺子评价学生,它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评选“预习之星”;它评价学生的课堂展示情况,评选“展示之星”;它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情况,评选“团队之星”,等等,这就较好地达到了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解放教师
——实现教师身份的解放。从一个讲者变成一个教者;从一个教者变成一个学者。
内涵发展观要求实现教师身份的解放,教师从讲到教,再从教到学的身份变化过程,是教师走近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的过程,它必将带来师生关系的根本变革;也是教学从教师讲授转变为教师引导,进而转变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它必将极大地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使师生双方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和进步。
——实现教师由课堂“霸主”向课堂主导者的解放。不追求完美表现,以真实的自我面对学生,课堂才具有生命力。
国外有研究表明,教师在84%的课堂交流情节中扮演了主角,课堂通常处于少数学生和教师的控制中。这种教师在课堂上的“霸主”地位,严重恶化了师生关系,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丧失了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内涵发展观要求教师实现向课堂主导者的解放,做学生的导师和朋友,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以真实、真诚、真心对待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师生学习的共同体,在师生交往中与学生共同提高,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也使自身得到发展。这就使课堂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实现教师从讲台到教室的解放。走向学生,走向教室和学生打成一片。你的空间是教室的话,才是一种真正强大。
长期以来,教师局限在所谓“三尺讲台”,在讲台上居高临下、高高在上,很少走到讲台下面,走到学生中间。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夸夸其谈,学生在讲台下昏昏欲睡;教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学生在讲台下毫不领情;教师在课堂上孤芳自赏,学生在讲台下我行我素……内涵发展观要求实现教师从讲台到教室的解放,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思考、一起学习、一起发现,一起讲解,一起展示,一起提高。教师空间的解放,带来的是师生学习的一片崭新天地。
——实现教师由机械重复劳动向创造性劳动的解放。从简单、机械、重复劳动解放出来,去发扬、创造有生命力的部分,做创新性的工作,做最有价值的工作。
教育改革需要教师的创造。培养创造性人才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目标。培养创造性人才,更加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创造是人的天性。教育应当是充满智慧的事业,没有教师智慧的充分发挥,教育改革不可能真正取得成功。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综合性的复杂的智力活动,教师的工作越来越充满了多样化的创造需要。
——实现干部、学生对教师评价标准的解放。由一把尺子评价教师转变为用多把尺子评价教师。
与用一把尺子评价学生一样,传统教学也是用一把尺子评价教师,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发展。内涵发展观要求实现教师评价标准的解放,就是要对教师运用发展性评价,使用多把尺子评价教师,在评价教师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ecosway365.net/xjywh/8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