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三种沙门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更轻、病程较短,副伤寒丙的临床表现较为特殊,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
二是否医保
是
三就诊科室
传染科
四流行病学
常年散发,以夏秋季最多,儿童的发病率较高。
五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以食物传播较为常见。
六病因
副伤寒沙门杆菌经消化道传播感染人体。
七临床症状
发热、头痛、腹痛、腹泻、呕吐等。
八危害
可发展为脓毒血症,可在全身各处引起化脓性并发症,可累及消化、呼吸等多系统致功能受损,重症者可危及生命。
九并发症
肠出血、肠穿孔、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肺炎等。
十检查
血常规、便常规、血培养、骨髓培养、粪便培养、尿培养、肥达反应等。
十一诊断
有时不易与伤寒鉴别,须依靠细菌培养及伤寒凝集试验才能确诊,从患者的血液、骨髓、尿、粪便等标本分离培养出副伤寒沙门菌是诊断的金标准。
十二饮食建议
高热量、高营养、低渣或无渣饮食。
十三治疗原则
抗菌药物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相结合。
十四治愈性
大部分可治愈,并发肠穿孔、肠出血、心肌炎、严重毒血症者病死率较高。
十五重要提醒
及早发现并隔离副伤寒患者、带菌者是控制疫情的重要措施。
十六典型症状
1.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更轻、病程较短。起病常有腹痛、腹泻、呕吐等急性胃肠炎症状,2~3天后缓解,随之体温升高且波动较大,稽留热少见。热程短,副伤寒甲大约3周,副伤寒乙约2周。皮疹出现较早,颜色深,量稍多,可遍布全身。2.副伤寒甲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发热是最早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不规则热和弛张热多于稽留热,其次头痛、乏力较为明显,起病初期常伴有上呼吸道、消化道症状,如咳嗽、吐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易与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疾病混淆而误诊、漏诊。3.副伤寒丙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型或脓毒血症型。急性胃肠炎型以胃肠炎症状为主,病程短。脓毒血症型常见于体弱的儿童,起病急,寒战、高热,热型不规则,半数以上患者可出现迁徙性化脓性并发症,以肺部、骨骼及关节等部位的局限性化脓灶多见,肠出血、肠穿孔少见。
十七诊断依据
病前2周左右有不洁饮食史。高热,常有腹痛、腹泻、呕吐等急性胃肠炎症状。血、骨髓、脓液细菌培养发现副伤寒沙门杆菌可确诊。肥大反应检查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副伤寒的凝集效价较低,部分可始终较低。
十八治疗方针
抗菌药物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相结合。出现脓肿可手术排脓。
十九药物治疗
喹诺酮类为首选药物。常用药物为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头孢菌素类也是目前治疗副伤寒的一线药物,常用药物有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和头孢噻肟等,尤其适用于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二十手术治疗
当副伤寒丙出现脓肿时,可行外科手术排脓。
二十一其他治疗
高热者物理降温为主。
二十二预后情况
预后与病人的情况、年龄、有无并发症、治疗早晚、治疗方法、病原菌的毒力等有关。老年人、婴幼儿预后较差。并发肠穿孔,肠出血,心肌炎,严重毒血症等病死率较高。
二十三日常护理
1.卧床休息。2.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3.保持皮肤清洁与定期更换体位,防止褥疮与肺部感染。4.遵医嘱服药,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二十四饮食调理
高热量、高营养、低渣或无渣饮食。忌吃质坚、渣多、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诱发肠出血或肠穿孔。不饮生水、不吃不洁食物。
此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右下点赞?、右上点分享,就是最好的支持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ecosway365.net/xjyzz/6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