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朴树《平凡之路》
以前听这句歌词,感觉慷慨激昂,体会到一种乐观向上的意味,有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味。
当了解到朴树的经历之后,再听这首歌,又体会到一种忏悔、忧郁、无奈的情绪。想到养育孩子的种种,不觉泪湿眼眶。当父母气愤孩子不争气时,孩子的内心其实也一直在挣扎吧。
朴树并不平凡,原名濮树,父亲是濮祖荫,年北大物理系毕业,博士生导师,空间科学学会理事,“双星计划”发起人之一,获奖无数。
母亲刘萍,西安交大毕业,北大教授,我国第一代计算机女工程师。
出生在这样的高知家庭,生活在高知家属院,想必从小就被“将来一定要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人”熏陶着,但是朴树却选择了音乐之路,做出这样的选择,应该是非常艰难的。
最初在网上看到一段信息,说是因为父亲的放养才成就了朴树。
父亲去东德访学,用马克给大儿子买了电吉他,给朴树买了合音器,只因为孩子们喜欢。
朴树大二退学,父母表示理解。
有人问“儿子没走您的路,您没有阻挡吗?”
父亲回答说“我自己不懂音乐,但我尊重孩子的兴趣。音乐是他的生命,正如学术是我的生命”
看到这里,只能赞叹一下,朴树的父母思想确实很先进,有勇气接受孩子的不同选择。
当时我想,我没有这样的勇气,因为我没有朴树父母给他兜底的实力,只能靠孩子自己。
在我心里,孩子一定要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考上最好的大学,学习最喜欢的专业,找工作才能达到准人门槛。将来能有一份可以谋生的工作,还有时间经营自己的爱好,快乐健康的过好自己的一生,那就是最圆满的了。
我不能接受孩子荒废学业的想法,所以,总会时不时地旁敲侧击,希望孩子明白,只有现在付出努力,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诸如衣食无忧、实现梦想。
后来,看了多篇文章之后,才发现一个真相,朴树的父母虽然不平凡,但和平凡父母的想法是一致的。
他们给朴树规划了人生路线,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北大,希望朴树和他们一样走上科研之路。
但是他们失败了,朴树因为0.5分之差没有考上北大附中,上了初中,变得沉默不合群、不苟言笑,抑郁了。上了高中更是混过去的,高三还想买钢琴,父母没同意,是哥哥给买的。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他勉强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
父母当初也是恨铁不成钢吧,但是抑郁、还有一次得了心肌炎,父母对他宽容起来,允许他做想做的事,尊重他的想法。
在朴树那个年代,抑郁的问题是极少的,顶多被称为“神经衰弱。”
朴树的父母也应该是备受煎熬,朴树曾经在父亲床下看到很多书,都是关于如何治病的,真是天下父母心啊。
从朴树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父母和孩子的影子,当现实和理想出现偏差时,多少会走一段弯路。前车之鉴,有些经验是需要吸取的。
压力过大,有时候不是激励反而是伤害传统观念认为,有压力才有动力,给孩子制定一个目标,孩子会拼尽全力、努力追赶。但有时候,这个命题又不成立。
有的孩子更敏感,想法太多,和父母的要求不一致,又因为环境太好不知疾苦,还要面对父母之外的压力环境等因素,孩子的心理可能无法承受压力之重,在无人理解的情况下,可能会抑郁。
现在孩子面对的现实,比朴树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容易抑郁,有数据也表明,10-15岁青少年中,每5个孩子就有1个是抑郁,比例相当高,父母一定要重视。
孩子抑郁,如果不及时止损,会伴随到成年,很难消失孩子抑郁了,我们可能认为像感冒发烧一样,休息、吃药、心情放松就能好。然后看到孩子有好的迹象,又开始加码。
实际上,抑郁分轻重程度,如果处理不好,会持续多年,成年也不一定会好转。像朴树,一直在跟抑郁做斗争,有段时间甚至无法走上舞台,无法处理人际关系,这是相当折磨的。
所以,一定要重视那些被抑郁困扰的孩子,真正去理解他,走近他的心里,让他能尽早好转。
在孩子出现问题之初,早做决断,不要苛求谁都不想让计划落空,希望孩子按照父母给他铺好的道路一步一步走好、走稳。但天不遂人愿,当孩子无法前行时,就要果断决定,不做强求。
放弃自己的决定,尊重孩子的选择,现在的情况下,说好听一点是开明,说难听一点是无奈。我们多数父母的思想确实还停留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层面上,放弃决定,确实要进行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
只要孩子能够在这个社会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如果有能力做出一些贡献,总归是好的。
结语朴树的经历,让我对教育孩子有了新的看法。父母毕生追求的,不一定是孩子追求的。当孩子想走另一条道路时,我们可能无法左右。的确无力回天时,也只能尊重孩子,晚尊重不如早尊重,让孩子自由一些,也许会更好。
我是
凝妈悟语两男孩妈妈,10多年育儿经验
陪孩子阅读、英语启蒙、科学启蒙
分享育儿感悟、落地育儿干货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ecosway365.net/xjydyy/9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