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励文张莹(医院)
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终未阶段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需要长期规范的治疗干预。慢性心衰管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普及健康知识,及时评估心衰程度,合理安排生活起居,积极控制心衰危险因素,长期、科学规范药物治疗,积极预防心衰各种合并症,才能降低其死亡率,最终延长患者寿命。一、我国慢性心力衰竭现状不容乐观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慢性心衰患者达万,患病率为0.9%。预计到年,如果不加以控制,生活方式和营养等危险因素将使我国心衰等慢病负担增长50%,人口迅速老龄化则可能使我国慢病负担增加40%。因此,慢性心衰疾病管理成为当前形势下的重要课题。而在慢性心衰漫长病程中,院内治疗只是短暂的一个阶段,完整的院外管理体系对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医疗支出、避免严重社会问题至关重要。为了有效管理新确诊或出院后的慢性心衰患者,使其延缓病程进展、改善生存质量、延长预期寿命,慢性心衰的院外管理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缺乏慢性心衰院外管理制度,医院治疗、轻院外治疗,重治疗、轻预防,重指导、轻管理,使我国慢性心衰诊治现状不容乐观。
二、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的问题多项研究表明,出院以后再住院率高是社区慢性心衰患者存在的问题。住院期间,诊疗指南、临床路径等措施使得心衰治疗趋于标准化。而对于出院后的患者,社区治疗又往往缺乏规范化方案,管理难度大,患者自身对疾病缺乏认识,治疗依从性差,治疗方案又得不到及时调整,这些都是造成社区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病情反复导致再住院的原因。24个欧洲国家年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4%心衰患者于出院后三个月内再住院。医院-年住院心衰患者例调查显示,6个月死亡率17.9%,再住院率20.4%。研究分析显示:除疾病本身进行性加重、患者经济状况外,再住院与患者院外的药物依从性、饮食习惯、运动状况、知识水平等密切相关。其原因主要在以下方面:
1.基础治疗不到位
心衰治疗提倡“基于循证医学”。医院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基础治疗的规范性仍与指南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回顾-0年湖北省8市12医院例心衰住院患者资料显示,地高辛使用率约50%,利尿剂约60-70%,β受体阻滞剂约30-60%,ACEI约50%,ARB约10-20%。虽然近一两年对于以上慢性心衰基础治疗药物的应用率有所增加,但是大多数不能达到指南推荐的目标剂量。
2.患者治疗依从性差
慢性心衰院外管理,需要患者具有充分治疗依从性进行自我管理,然而我国调查显示,慢性心衰患者出院后不能维持治疗方案的比例高达50%以上。原因包括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另外可能受到家庭经济等因素的限制,导致部分患者自行停药或更改用药方案。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3.缺乏心衰管理平台及规范
我国针对慢性心衰诊断与治疗仍然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模式,医院缺乏心衰专病的诊断治疗机构,使得诊治的规范性和针对性不够,而基层医疗单位缺乏心衰相关管理平台,无法为患者提供长期、连续、有效的院外管理。另外,我国急需结合社区的实情,对社区慢性心衰患者进行科学规范化管理,制定普及心衰健康知识、评估慢性心衰、监测心功能变化、指导合理生活起居、科学规范的药物治疗等一整套的“跟着指南走”管理流程至关重要。
三、心衰指南对于社区管理的推荐2年欧洲心脏学会心力衰竭诊治指南明确指出:心衰管理的目标是一个“无缝的”管理系统,医院,这个管理系统通过对患者进行有组织的随访,健康教育,优化药物治疗等来改善预后。3年美ACC/AHA心衰诊疗指南,同样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协作管理,鼓励患者参与到医、护、管的决策中来,这将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对多学科管理方案的推荐是,将心脏专科医师、心理、营养、运动、康复师、基层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努力结合在一起,对患者进行整体治疗。随访监测便于对患者及其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加强患者与心衰团队之间的沟通,从而早期发现并发症,包括焦虑和抑郁,早期干预以减少再住院率,便于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变化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常见的慢性心衰疾病管理模式包括:①家庭自我管理;②医院门诊管理;③电话干预;④以社区为单位的管理;⑤互联网管理五种模式。以社区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即以心衰患者居住的社区为基本单位,建立由多个职能人员共同组成的社区干预体系。这种模式在亚洲较常见且实用。研究认为,这种管理模式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再住院率。符合我国分级诊疗模式的推行。
四、慢性心衰患者社区管理的运作模式1.管理干预体系:建立科学的社区随访体系
医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建立社区心衰患者的电子档案;根据患者情况主动家访或电话随访,医院专科医生取得联系;采用专题讲座、个体指导和病例介绍等形式,多途径引导和教育患者;让患者调整饮食及生活习惯、坚持每天记尿量称体重;引入心脏康复理念,在社区建立小型心脏康复中心,请专业的康复训练师指导病情稳定的心衰患者适当进行康复活动;组织同病患者群体活动,增进其交流。
2.社区医师的培训
针对慢性心衰患者评估包括初诊评估和随访评估。主要评估内容包括心衰病因的诊断、心功能分级和分期、生活质量评价、合并症、治疗方案、患者用药方案及治疗依从性、患者心理状态、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程度、经济条件等。
社区医生对心衰评估:目前临床上对心衰的评估,主要采用纽约心脏学会(NYHA)的心功能分级。根据社区医疗实际,采用我国慢性心衰诊断治疗指南的A、B、C、D4个阶段,结合NYHA分级进行心衰的评估。将心衰患者分为:①阶段A(前心衰阶段):心衰的高发危险人群,但目前尚无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该阶段的重点在于强调心衰的预防,针对高危人群控制危险因素和治疗原发病。②阶段B(前临床心衰阶段):无临床心衰的症状和体征,但已有心脏结构的改变。该阶段的重点除控制危险因素以外,关键在于阻断或延缓心肌重构。③阶段C(临床心衰阶段):这一阶段包括NYHAⅡ级、Ⅲ级和部分Ⅳ级心功能患者,此阶段患者已有基础的结构性心脏病,以往或当前有心衰症状和(或)体征。该阶段治疗重点是抑制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阻断心肌重构,也是社区管理治疗的重点和难点,除阶段A、B的措施外,常规应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D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改善症状可加用地高辛。④阶段D(难治性终未期心衰阶段):该阶段患者有进行性结构性心脏病变,虽经积极的内科治疗,休息时仍有症状,且需要特殊干预治疗。该阶段患者都需住院治疗。
3.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对慢性心衰患者的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主要手段,其内容包括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性及对预后的影响,心衰常见的诱因及其预防,病情恶化的表现及自我处理,可能的治疗反应及其自我处理,以及相关就医指导,如随访周期、就医途径、急诊就医等。键康宣教的内容:包括慢性心衰病因,心功能分级及临床特征,心衰的治疗目标,饮食、运动的合理安排,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心衰自我监测的内容,心衰加重的诱因,心衰患者的心理变化及家庭人员的配合等。宣教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社区宣传栏,印发健康小报,集中心衰患者、高危人群及其家庭成员上卫生课,通过巡诊、电话咨询进行单人指导及社区患者的现身说教等。
体重管理
体重管理是慢性心力衰竭容量管理的重要措施,是指导临床用药的主要指标,是减少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副作用的主要措施之一。常用自我管理方法包括称体重、查看双下肢水肿情况等。
(1)生活方式管理
饮食管理,控制水、钠摄入,心力衰竭C期限制钠盐3g/日左右,D期根据情况限制钠盐,或者在低血钠时限水。科学合理的运动:对大多数的慢性心衰患者,日常的活动,如散步、生活起居、轻体力工作等是安全的。运动的基本原则是量力而行,增加运动要循序渐进,尤其是在刚出院回社区治疗的患者.要避免短时同内突然增加运动量。其他如尽量减少性生活,在血流动力学恶化期避免性生活等。
(2)其他管理内容
包括康复指导,疗效评估及其治疗方案的动态修正,情绪管理等。
五、小结 社区管理特别是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慢性心衰的认识,增强自我管理心衰的能力;通过监测各项实用指标的变化,及早发现心功能的变化,做到早预防、早治疗;通过监督用药、及时调整联合用药方案.提高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从而改善了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降低了住院频率,延长患者生命。点击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ecosway365.net/xjysp/4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