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于3月1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会议上,来自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心血管内科研究所的黄岚所长就「心力衰竭器械治疗进展」进行了精彩演讲。
目前的器械治疗心衰,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1.左心室四极导线技术
MORE-CRT研究显示:四极心室导联可提高CRT的疗效和安全性,实现左室多部位起搏,纠正心脏传导延迟、改善心功能
年EHRA/HRSCRT植入及随访专家共识指出:四极导线有效降低左心室起搏阈值,降低导线脱位风险,降低膈神经刺激,改善患者CRT术后血流动力学,提高CRT反应率。
2.左心室内膜起搏技术
左心室内膜起搏是从心内膜向心外膜的心室激动传导模式。ALSYNC研究采用左心室内膜起搏技术,随访12个月显示电极植入成功率达90%。
优势:植入成功率高;起搏阈值低;主动固定电极稳定性好;降低膈神经刺激;更多的起搏点选择;更符合生理情况。
存在问题:有血栓形成及栓塞并发症,需长期抗凝治疗;电极对二尖瓣功能有影响;有二尖瓣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手术难度较高。
3.无导线起搏技术
年WISE-CRT研究采用无导线左心室内膜起搏,其结果显示:双心室起搏比例达92%;QRS波时限较右心室减少42ms;约2/3患者心功能分级较前改善一级;EF升高;无血栓事件发生。
无导线起搏技术同样具有左心室内膜起搏技术的优势。
局限性:有缺血性心肌病左心室瘢痕起搏不成功的可能;手术技术及相关设备不够成熟;无导线连接,难以直接评估左心室电极各项参数;有血栓风险。
肺动脉压力检测技术
直接肺动脉压力监测有利于帮助判断HF的风险,及时发现HF恶化,并指导调整CRT参数和临床药物使用。
CHAMPION研究证实:与传统临床管理相比,基于肺动脉压力联合传统信息管理的HF患者再住院率降低43%,全因住院率降低30%;患者死亡率降低53%,患者的预后改善明显。
心衰的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系列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ICD降低SCD发生率,在SCD的一级、二级预防治疗有良好的疗效。
全皮下ICD(SICD)包括一个脉冲发生器,皮下感应电极和约8cm的电极线圈,无程序刺激和起搏功能全部植于皮下,无血管和心内操作,无需X线指导。
年,Weiss报道例患者随访11个月,SICD有效终止了38次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事件,天随访无并发症概率为92.1%,这首次证实SICD和传统ICD同样安全有效。
迷走神经刺激术(VNS)
1.刺激迷走神经技术
ANTHEM-HF试验使用VNS治疗装置刺激右侧或左侧迷走神经,结果显示70%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得到改善;但NECTAR-HF研究采用假手术对照首次评估右侧VNS的安全性和疗效,6个月后发现VNS组和对照组各项客观终点无差异。这表明刺激迷走神经治疗HF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不明确,需要更多的研究评估。
2.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
CCM通过心室绝对不应期发放脉冲,增加钙离子通道释放,从而改善HF。CCM至今已植入多例患者,适用于症状性HF、左室功能不全和窄QRS患者。
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
ROANDMAP研究显示:NYHAⅢ/Ⅳ级HF患接受LVAD治疗后1年存活率与6分钟步行距离优于最佳药物治疗者;患者心功能改善Ⅰ或Ⅱ级。
1.经皮左心室辅助装置(PLVAD)
PLVAD因其具有植入创伤小、无需体外循环、操作简单的特点,是未来发展的方向。PLVAD有TandemHeartpLVAD系统和Impella体外循环支持系统两种。
2.体外膜肺氧合(ECMO)
ECMO简称肺膜,其技术源于心外科的体外循环(CBP),是CBP技术范围的扩大和延伸,可对需要外来辅助呼吸和(或)循环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
小结:
1.四级导线技术、左室内膜起搏、无导线左室心内膜起搏有望提高CRT植入成功率。2.肺动脉压直接监测技术有利于指导HF的管理和改善预后。3.心肌收缩力调节器和迷走神经刺激治疗是HF的有益尝试,但需更多的循证研究。4.LVAD和ECMO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可能成为终末期HF及心脏移植过渡的有效措施。
长按并识别下方苯酚的价格一般是多少中科白癜风黄金周公益援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ecosway365.net/xjywh/2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