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83岁的李大爷,外出时不慎摔倒,致右侧股骨颈骨折,医院,医院考虑李大爷年龄大、合并症较多,医院继续治疗。5月3日,李大爷入住我院关节外科一组,郭秀程副主任医师决定于5月4日为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李大爷既往血糖高1年,高血压10年,房颤20余年,一直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目前合并有心力衰竭,如果在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行手术,风险均较大。为了减少并发症、提高舒适度及术后早日康复锻炼,麻醉科李波主治医师对李大爷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请示麻醉科张文生主任、王子申副主任后,为患者制定了周详、科学、安全的麻醉方案,最终选择为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前路腰丛+骶丛神经阻滞+MAC(监护麻醉或麻醉的监护管理)。整个麻醉过程顺利,麻醉效果满意,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疼痛刺激,术毕清醒安返病房,获得患者及手术医生的一致好评!
手术进行中
右美托咪定小剂量0.4μg/kg/h泵注
手术中,李大爷安静入睡
李大爷生命体征非常平稳,无任何不适
麻醉科张文生主任介绍,超声堪称麻醉医生的第三只眼,在其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相对传统麻醉方法而言有着明显的优势,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定位精确,麻醉医生借助可视化设备直观地了解穿刺部位的神经、肌肉及血管的位置,引导穿刺针准确定位,避免神经和血管的损伤,并发症很大程度的降低,提高组织穿刺的安全性,同时还可以观察局麻药注射后的扩散效果,且药物用量少,还能缩短起效时间。提高了穿刺成功率的同时更减少了患者的痛苦。该项技术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具有直观、安全、优质的特点,更符合舒适化医疗的目标。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逐年增加,尤以骨科高龄患者最常见。在临床麻醉实践中,合并有内科基础疾病的老龄患者的麻醉处理始终是风险较大且较为棘手的工作,对于行全身麻醉的老龄患者来说,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远高于接受同等手术的中青年患者。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是在超声下获得清晰的神经解剖和药物注射的视频图像,精准用药,实施神经阻滞麻醉。避免传统麻醉可能导致的术中呼吸循环不稳定,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可以促进病人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支出。特别适用于心肺功能较差,不耐受全身麻醉及椎管内麻醉的高龄患者。
麻醉医生工作中
老人髋部骨折,不建议保守治疗
患者的主刀医师,郭秀程副主任医师指出,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严重损伤,近年来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后第三大老年人“杀手”,骨折一年后的大概仅有一半的生存率,主要由不及时治疗和多种致命的并发症导致的。
不少髋部骨折的老年人身体条件都相对较差,伴有一些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病,如果这时有些老年人出于对手术的恐惧不愿手术,那就需要长期卧床,最短也需3个月或以上,时间一长,老人肺部的分泌物(痰)无法顺利排出,容易导致坠积性肺炎,进而引发全身的感染。
除此之外,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和长时间卧床易导产生的褥疮等并发症也同样麻烦,稍有不慎都可能导致致命的影响。
患者手术中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
在患者及家属对围手术期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如何既能为手术医生提供较理想的手术条件,又能最大程度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成为摆在麻醉科医生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可视化技术的引入,正使传统神经阻滞的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麻醉医师已经能够通过超声成像技术直接观察神经及周围结构,在实时的超声引导下直接穿刺到目标神经周围,实施精确地神经阻滞。它极大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降低了总体住院费用负担,改善了患者术后康复质量,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麻醉医生工作中
目前我院麻醉科开展的超声定位神经阻滞项目有:
颈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主要适用于肩部、上肢骨折。
前锯肌平面阻滞:主要适用于多发肋骨骨折围术期镇痛。
腰丛、骶丛神经阻滞、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髂筋膜阻滞:主要适用于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膝关节镜检查、下肢骨折等。由于对循环功能影响较小,为一些因心肺功能减退,不能耐受传统麻醉的老年患者带来福音。
腹横肌平面阻滞:主要适用于中下腹术中及术后镇痛。
胸椎旁神经、竖脊肌平面阻滞:适用于胸外伤后疼痛、胸部或上腹部手术后镇痛。
骶管阻滞:适用于肛肠手术、小儿下腹部手术。其中在泰安地区率先开展的全凭神经阻滞下行全髋关节置换、全膝关节置换的麻醉技术,取得患者及外科医师一致好评。
张文生主任说:"可视化技术是精准医疗的一部分,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掌握此项技术,是我院麻醉科学科发展的需要,我院麻醉科将通过不断的学习,将此项技术更好地造福于患者"。
文:李波
本期编辑:和树芸周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ecosway365.net/xjyzzbx/5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