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1.慢性心衰的死亡率居高不下;2.5年的存活率为50%,10年的存活率仅为10%;3.指南问世后,10多年的临床研究有改善,但不理想;4.急性心衰或住院心衰患者预后评估模型的建立;5.目前没有慢性心衰短期或长期的预后评估工具?1.PublicHealth,7,-.
2.Eur.HeartJ.,22:-.
3.AmJCardiol;:-.
4.EuropeanJournalofHeartFailure():doi:10./ejhf.:1-9.
5.AmJCardiol.September15;(6):-.
研究目的
1.基于靶心率和靶血压的前提而非靶剂量?WhichTarget?2.例慢性心衰患者治疗和随访15年的研究2.分别观察并比较每5年的死亡率?3.累计5年、10年和15年的死亡率?5.建立并验证慢性心衰严重指数(CHFSI)的临床价值?6.长期随访的临床意义?研究流程图
1.入选标准:年龄、EF≦45%
2.排除标准;
3.标准治疗及随访;
4.17年共失访例,入选两年间失访例(86.8%);
5.第一个5年仅失访4例,第二个5年失访9例,第三个5年失访4例;
6.接受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患者有10例;
7.累计15年的存活率29.4%(/);
8.终点:死亡及生活质量;
9.统计学处理。
结果-1累计全因、心血管及心衰死亡率
第一个5年死亡率:全因为42.9%*,心血管为38.4%*,心衰为32.5%*;
第二个5年死亡率:全因为25.6%,心血管为19.9%,心衰为19.2%;
第三个5年死亡率:全因为25.7%,心血管为19.2%,心衰为15.0%;P<0.,第一个5年vs.第二个5年或者第三个5年。
结果-2存活率与不可控因素
表1显示的是存活率与不可控因素的卡方检验:年龄,性别和原发病定义为不可控因素;
1.15年的随访中,年龄与死亡率呈高度相关性;
2.性别只在第一个5年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3.原发病在第一个五年存活率依次为冠心病→高血压→扩心病;在第二个5年存活率依次为扩心病→高血压→冠心病;第三个5年存活率顺序为扩心病→高血压→冠心病;?高度提示:年龄存在长期影响,性别在第一个五年后无显著差异,原发病中DCM对预后影响显著。结果-3存活率与可控因素
表2显示的是存活率与可控因素的均值检验:
1.除了舒张压,心率、收缩压、左室收缩和舒张末经及EF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2.更重要的是长达15年的长期预后,心率、收缩压及EF值与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4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表3为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单因素分析提示除了舒张压不显著(可能与舒张压靶目标控制),LVESD,LVEDD虽然显著,但OR值接近1,说明单因素影响也不明显,其它都具有显著性;
2.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原发心肌病、较快心率、较高收缩压和低EF为危险因素。
结果-5CHFSI的建模与验证
慢性心衰严重指数的建立和验证:
1.多变量分析确定死亡率与不可变因素的年龄增长和心肌病显著相关,而且心肌病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2.多变量分析确定死亡率与可变因素的较快心率、较高收缩压和EF≦45%显著相关;
3.图2:根据logistic模型的线性指数项,最佳死亡率模型的计算方程:InP/1-P=-3.96+0.×AGE+0.×Etiology+0.×HR+0.×SBP+0.×LVEF;
4.logistic模型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78(95%可信区间=0.74-0.81,P<0.,表明该模型具有极好的鉴别能力。
结果-6ChronicHFSeverityIndex(CHFSI)分层
根据这个严重指数评分系统,患者的危险分层为三个级别:
1.低风险:1-7分(n=);
2.中风险:8-11分(n=);
3.高风险:≧12分(n=)。
结果-7CHFSI与累计死亡率
表5经卡方检验结果显示:
1.不同危险组,5年、10年及15年随访的存活和死亡率之间有非常显著的意义;
2.慢性心衰严重指数(CHFSI)可以有效预测慢性心衰患者的短期和长期死亡风险。
结果-8危险分层和存活率
图3提示:
1.不同危险组,15年随访的存活率有明显的差异;
2.量表工具效果良好。可以简单有效地区分出CHF患者的严重程度。
结果-9危险分层和生活质量
图4提示:
1.6-分钟步行试验进一步验证了危险分层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
2.不同的危险分层,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性差异(Pall<0.)。
结论与讨论
1.第二及第三个5年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心衰死亡率较第一个5年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可控因素?个体化治疗?定期随访?)2.15年患者存活率为29.4%(长期随访的结果超出预期);3.慢性心衰严重指数(CHFSI)是非常简单便于临床应用;4.根据CHFSI量化表,治疗慢性心衰患者的目标:高危→中危→低危→提高生活质量→最终降低死亡率(慢病慢治?);5.需要进一步为临床界定的靶剂量?靶血压?靶心率?哪些评价指标对患者更有益?6.整个15年用药很简单就是剂量调整、定期随访、医者仁心、人文关怀、鼓励患者:(生理病理机制+药理药代+指南原则+个体优化+医学人文组合等);7.慢性心衰可防、可治、可逆转!大数据时代如何更给力!张麟教授
首都医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卫生部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北京市内科学会常委。从事临床工作多年,擅长高血压、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病及疑难病症的诊断与治疗。医院、山西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工作,年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后于首都医科医院工作至今。近10年来,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博士8名;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主持科研项目9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著60余篇,11篇发表在国外著名杂志,均为SCI收录;国际会议发言交流16次,其中6次在美国心脏病学年会(AHA)发言。先后作为主编撰写《高血压病个怎么办》和《心肌病个怎么办》,作为副主编撰写《充血性心力衰竭学》,参与撰写《心力衰竭》等论著;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次、三等奖2次、优秀奖1次。获发明专利2项。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ecosway365.net/xjyzzbx/5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