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肌炎 >> 心肌炎症状表现 >> 正文 >> 正文

百万粉博主惩罚6岁女儿惹众怒接受孩子

来源:心肌炎 时间:2023-3-23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最近看到一则令人诧异的新闻:

把年仅6岁的女儿单独一人关在家里,全家其他人出去游玩,拒绝邻居保姆的帮忙,孩子饿了让她自己烧水泡粉丝吃……

你没看错,这确实是一个心智正常的成年母亲干出来的事。

去年12月30日,一个在微博上拥有百万粉丝的育儿博主分享了自己的育儿经历,没想到惹来巨大争议,引发网友愤怒。

因为她的二女儿没有完成预先布置的学习任务,于是,这个6岁的孩子被剥夺了和全家一起去长隆公园玩的权利,被单独留在家中做作业。

更让网友们不能理解的是,这个被单独留在家的孩子,甚至没有现成的食物。唯一能吃的,只有临行前妈妈留下的没有泡发的粉丝。

期间,小米多次打“自己在家里过夜很害怕”、“粉丝怎么泡都泡不熟”,而妈妈却说:你必须完成双倍的学习任务,我才同意让爸爸去接你。

除了通过监控摄像头和电话来获取孩子信息,她拒绝了钟点工和邻居帮忙看护的提议,就这么让女儿在家待到了深夜十二点半。

一直到博主老公赶回家,女儿才终于从一个人在家的境况中摆脱出来。

一个6岁孩子,还不具备自力更生的能力,放她一个人在家里,万一磕到碰到怎么办?

万一在烧水的过程中被开水烫到怎么办?万一不小心碰到家里的燃气阀门出事怎么办?

这些万一,我一个都不敢往下想。

恕我直言,像她这样以孩子成绩、学习为绝对导向,动不动就鞭打,动不动就把孩子一个人丢在家里的行为,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驯化动物!

这种爱是畸形的,你听话我才会爱你,你学习成绩好我才会爱你,而不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才爱你。

那父母到底爱的是她的成绩、听话,还是孩子本身呢?

01.你以为的“长记性”,其实却是童年阴影

前不久,上海火车站的一幕,同样引发了巨大争议。

凌晨3点半,一个10岁男孩被父亲送到火车站,父亲留下了一个碗让孩子跪着“讨饭”,然后扬长而去。

当民警发现孩子时,衣衫单薄的男孩已经得瑟瑟发抖。在男孩的叙述中,民警才知道,之所以被留在火车站乞讨,是因为没做作业被父亲惩罚。

在旁人看来,父亲暴怒之下惩罚儿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激情下“让孩子讨饭”的冲动型惩罚,却已经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孩子。

对孩子来说,变味的惩罚,本质上是一种抛弃、一种恐吓。

遗憾的是,生活中喜欢用抛弃和恐吓作为惩罚手段的父母,不在少数。

在孩子犯错前,他们用言语恐吓孩子:“你再不好好学,妈妈就不要你了”、“你再犯这种错误,我把你送到警察局去。”

而在孩子犯错后,他们往往难以抑制心中的怒火,要么体罚,要么用其他极端方式“让孩子长记性”。

记得曾经看过一则新闻。

云南一个小男孩因为被怀疑偷拿了两千元钱,被亲妈“游街示众”。

视频中,小男孩被一根绳绑在摩托车尾部,一开始踉踉跄跄,摔了一跤后,直接被拖行了一段距离。当妈妈停下摩托车时,小男孩虽然没受什么伤,但已经哭得面目全非。

父母原本应该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却用这种击溃孩子自尊和安全感的方式,亲手给他们的童年蒙上了阴影。

惩罚之后,孩子们记住的,也许并不是所谓的大道理,而是以为自己被抛弃的那种绝望,和被“当众处刑”的难堪。

美国育儿专家艾尔菲·科恩在《无条件养育》中,把这种所谓的“教育”称为“爱的撤回”。在她看来,“这种暂时的情感抛弃,不是体罚,而是比体罚更冰冷的惩罚。”

这种超过合理尺度的惩罚,只会让年幼的孩子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不被接纳的,自己一旦表现得不好,就会被抛弃。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频繁处在被抛弃的恐惧和焦虑之中,哪怕是长大成人以后,也难以摆脱这种负面情绪的困扰。

不合适的惩罚,在任何时候都不是爱,而是祸害。

02.我们的孩子普通但不平庸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家长的求助:“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该如何调整,积极面对?”

这个妈妈还说,从小她的父亲就对她非常严苛,要求她样样出色,她很不喜欢这样的教育。

可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本想做个平和的妈妈,可不知不觉,自己却越来越像父亲,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

字里行间,裹不住的焦虑、急切的求助扑面而来

这个留言,让很多妈妈都有种感同身受的共鸣感。

面对不领先、不拔尖、没有数一数二能力的孩子,爱之深,恨之切,心里不免对孩子失望。

无法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更无法接受孩子的平庸,也正是身边很多父母焦虑的最大来源。

曾看过一个实验,是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的研究成果,他主要研究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如果父母身高较高或较矮,他们下一代还会这样吗?

第二个就是大家普遍关心的成就问题:如果父母高成就,孩子能维持这种高成就吗?

实验结果是:如果父母身高非常高或非常矮,孩子在大概率上,会向正常状态偏移,可能会比正常人高或矮一些,但大概率上不会像父母那样高或那样矮。

孩子的个人成就,也跟这个趋势一致:父母成就高,孩子高成就的概率只有36%。

尽管这个概率,比正常家庭孩子高成就的概率多一些,但也是表现出了回归常态的趋势。

也就是说,无论父母高矮、成就如何,孩子大概率的走向,都会靠近“大多数”的正常状态。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是普通人。

而那些不太普通的人,他们的下一代,也有很大概率会向普通人的行列跌落。

听过一个老师的故事:

她的第一个孩子,几个月时发现脑瘫,那时医疗都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孩子一岁多就离世了。

休整两年,这位老师要了第二个孩子,孩子很健康,可唯一的缺憾是:孩子长到上学时,脑子没有那么“灵”,总显得不开窍。

起初,老师也很着急,她想要这来之不易的孩子优秀!

她逼孩子晚睡,死记死学,题海战术,直到孩子不堪重负,一场重感冒加心肌炎差点酿成大事,老师才幡然醒悟。

孩子有他自己的节奏,强加改变,不是“为他将来好”,而是在“剥夺他现在的能量”。

孩子痊愈后,老师放弃了不切实际的期望,却没有放弃孩子。

在孩子能尽力的范围内,她帮助孩子,辅导孩子,鼓舞孩子。

孩子没有变得更好,却也没有落后,依然很稳地走在“大多数”行列。

虽然后来老师的孩子最终也没有出人头地,依然随大溜地上了普通大学,找了普通工作,组建了普通家庭,过着普通人一样又喜也有忧的日子,可老师却觉得:孩子能健康平安地生活,就是最大幸福。

失去过的老师更懂得珍惜,也更容易活的通透。

除了要拔尖领跑,考好成绩,有高成就,孩子能平安健康地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品出幸福,才应该是父母不放弃的教育初心。

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不丢人!很多父母,终其一生,都难以达成这样的目标。

孩子优秀,我们开心,孩子成为不起眼的大多数,父母也不该慌张恼火。

无论哪种生命状态,孩子尽力做,我们努力过,能让生命在陪伴、共同努力的过程中绽放光彩,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是最好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ecosway365.net/xjyzzbx/9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