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脏可谓是日夜忙碌,一刻都不停歇,年龄大了出现心力衰竭是自然现象,另外心脏病更易引起心衰。但目前由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没有控制好,由此逐渐导致的心衰也越来越多。“三高”等疾病患病人数庞大,如果防护不到位,极易成为心衰“后备军”。
名词解释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状态,患者的心脏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供给全身。呼吸困难、乏力和体液在体内不正常地聚集等症状可缓慢出现,并逐渐加重,明显影响生活质量。心衰的成因大多由于心肌受损,可以发生在心梗等对心脏有影响的疾病之后。糖尿病、高血压、慢性动脉疾病、高血脂等控制不佳易导致心衰。此外,体内酒精含量超标和药物滥用也有心衰风险。
年龄越大,心衰的风险越高。据统计,40岁以上的人,每5人就有1人可能患心衰,通常男性心衰风险高于女性。虽然心衰可防可治,不过,一旦心衰就不可逆,它是心血管等疾病最严重的阶段,且是终末阶段,也是引起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心衰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50%,与癌症相仿。
心衰特别强调“症状”,有体征才叫心衰,没有的话,其他的疾病都只能算危险因素。怎么辨别心衰?如果对自己的病情一无所知,只是最近感觉到劳动耐力明显下降,原来一口气能上5楼,现在只能上2楼,或者睡觉憋气,一到晚上就水肿,医院做一次心电图,发现心率改变了,再做其他的检查,就能够知道心衰与否。如果本身患有高血压等疾病,运动后呼吸困难,夜间平卧后气短咳嗽,体格检查显示肺部啰音、双侧踝关节水肿等,这些可能是心衰已经比较严重的表现了。在高血压等疾病治疗中出现以上症状,医院就诊明确心衰病因,以便规范化治疗。
一旦到了心力衰竭阶段,心脏会特别脆弱,一点风吹草动都受不了。甚至吃盐、喝水都会增加心脏负荷,发烧感冒都能导致住院,快步走更是会气喘吁吁。事实上,医院里各科室都有心衰患者,因为哪种疾病处理不好,都可能导致心衰或者加重心衰。
心衰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患上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有了心衰危险因素,但心脏功能和结构正常。
第二阶段是患上心梗,此时心脏结构发生改变,但仍旧没有症状。
第三阶段是出现心衰症状,心脏结构也已经改变。
第四阶段是心衰终末期,需采取特殊方法治疗。
有病早治、防“心衰”
心力衰竭是很多疾病的最严重阶段,心衰是可防可治的。对于心衰,重点是“早诊”,40岁后心衰风险开始增加,因此进行必要的体检,以便发现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是对心衰最早的预防。
导致心力衰竭的疾病很多,一般来说,可使心脏负荷过重或能造成心肌损伤的因素,都会导致心衰的发生。最常见的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还有一些心肌炎、心脏瓣膜病等。这些疾病早期时症状通常不明显,很多人不大重视,殊不知越是放任它们,就越助长了它们的“威风”,加速向着最严重的心力衰竭迈进。
表面上好像看不出来这些疾病跟心衰有多大关系,那它们是如何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呢?以高血压导致的心衰为例,如果不控制好血压,血压长期偏高,心脏就会面对很大的压力。长期高负荷运转,心脏累了,可能就要走向心衰,高血压患者防护心衰,必须控制好血压,才能降低心衰风险。预防心衰就是要积极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就要控制好这些心血管疾病。有肥胖,就要减轻体重,并控制好代谢综合征等等。早期控制危险因素,目的是防止发生结构变化的心力衰竭。
心衰治疗
心力衰竭的治疗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改善症状,第二大类是改善愈后,第三大类是早防早治,管理好多重危险因素。
体外反搏心衰患者的福音
体外反搏治疗通过心电图门控技术,由包裹在患者小腿、大腿和臀部的三对袖套由远及近地在舒张早期序贯充气,并同时在收缩期前快速放气。这一过程产生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有两方面:一方面,舒张期囊套的序贯加压显著提高主动脉内的舒张压(即“舒张期增压”,DiastolicAugmentation),从而产生一个强的逆向血流(即“反搏波”,Counterpulse),使得新鲜含氧血液输送到冠状动脉,从而改善心肌缺血;另一方面,收缩期前的快速放气减压使得主动脉内血压在收缩期开始前骤降,从而显著减少收缩期左心室后负荷,改善心室做功(即“收缩期减负”,SystolicUnloading)。同时,近年来的血管生物学相关研究表明,除了上述的即刻血流动力学效应以外,体外反搏治疗还提高血管内皮的血流切应力,通过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与功能、抗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值、抗氧化作用和炎症反应、促进体内血管新生等机制,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益1。体外反搏治疗在年和年分别获得美国FDA批准被用于治疗心绞痛及心力衰竭患者。
联系-(医生办公室)联系人:范医生、陈医生。
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ecosway365.net/xjysp/5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