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外界气温较低,人们在室内活动的时间增多,彼此接触机会也相之增多了,由于冬季室内通风换气的机会减少,从而使得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机会也增大了。
下面跟大家介绍一下关于麻疹的小知识。
什么是麻疹: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常并发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喉-气管炎、肺炎等,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传染源:
病人为麻疹唯一的传染源。该病传染性强,一般认为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易感者直接接触后90%以上可得病。
传播途径:
麻疹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如病人咳嗽、打喷嚏时)直接传播。
易感人群:
麻疹多见于儿童,5岁以下发病率最高,6个月以下婴儿极少发病。凡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接触麻疹病人后,均易被感染而发病。
临床表现:
主要是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精神不振、逐渐全身出现皮疹、先耳后、再面部、再全身。患麻疹后极易发生并发症,主要是并发肺炎、喉炎、心肌炎、脑炎等。
麻疹的症状
1.潜伏期:小儿麻疹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小儿麻疹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症状,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病程2—3日可见颊黏膜粗糙,上有数量不等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的黏膜斑,多时可融合,黏膜斑2-3日内消失。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呕吐、腹泻等。
3.出疹期:小儿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
4.恢复期:小儿出疹3—4天后,体温开始下降,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4天痊愈。如果此期体温未恢复正常或再次上升,提示有并发症发生。
麻疹的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加强护理和防治并发症。
1.高热的护理:小儿高热时给予小剂量退热剂,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室内宜空气新鲜,但应避免直接吹风受寒和强光刺激。
2.咳嗽剧烈时:给患儿祛痰止咳剂。
3.皮肤黏膜的护理:口腔、鼻、眼、皮肤应保持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每日清洁;剪短指甲,防止抓伤皮肤;皮痒者用炉甘石洗剂。
4.饮食护理:患儿发热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蒸蛋等,常更换食物品种并少量多餐,以增加食欲利于消化,多喝水。
5.病情观察:小儿麻疹并发症多且重,为及早发现,应密切观察病情。
6.预防感染的传播:对患儿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的患儿延至疹后10天,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病室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患儿衣被及玩具曝晒2小时,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
预防麻疹,提高人群免疫力是关键,因此对易感人群实施计划免疫十分重要。如发现麻疹病人,则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止传播和流行。
预防麻疹的4个措施:
1.自动免疫:易感者都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初种年龄不宜小于8个月,因恐来自母体的抗体中和疫苗病毒,使之失效。
2.被动免疫:年幼体弱及患病者如接触麻疹病人,5天内进行被动免疫可免于发病,5~9天内进行则仅能减轻病情。
3.综合预防措施:发现麻疹病人应立即作疫情报告,并隔离至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10天。对小儿麻疹患儿应早发现、及时隔离、及早治疗。隔离患儿不要出门,易感小儿不串门。
4.切断传播途径:病人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病人居住房间宜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流行季节中做好宣传工作,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5.发现可疑症状及时报告,医院诊疗。
注意事项:
1.由于麻疹有传染性,所有一旦诊断为麻疹,医院隔离或在家隔离休息,病人要戴口罩,不要上学或去幼儿园等公共场所,以免传染他人。
2.如果没有并发症,大概7—10天左右可自愈,出疹5天后可以解除隔离;如果接触了麻疹病人,需要隔离观察3周。
3.治疗麻疹没有特效药,在发病之后主要是以对症治疗为主,同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旭光幼儿园保健室年12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ecosway365.net/xjysp/5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