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治疗现状
(一)心衰一半以上患者5年内死亡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过去的几十年间,心衰的治疗虽然取得了许多进展,但其临床治疗的效果依然有限,心衰5年死亡率与恶性肿瘤相当!年ACC年会宣布的来自医疗保险大数据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来,心衰1年死亡率仍然在29.3%,5年死亡率52.4%!
(二)心力衰竭治疗循证医学研究
1、以死亡率为指标:
①β受体阻滞剂减少死亡率35%-40%
②ACEI/ARB减少死亡率30%左右
③MRA减少死亡率20%左右
④最近发布的IVBR、ARNI均可以减少死亡率15%以上
2、按照以上结果计算,心力衰竭的治疗问题应该得到很好的解决!然而,目前心衰仍有约一半的患者5年内死亡!
(三)心力衰竭患者个体差异大,治疗需个体化
心衰患者按LVEF值可分不同的类型;按发病机制有不同的病因;同一药物的药效会因患者不同的遗传背景而有所不同;治疗措施因不同类型、不同病因,甚至会因同一药物、不同药效而有所不同!
因此,心衰的治疗除了依据不同类型、不同病因实施个体化治疗外,还需考虑患者会因不同的遗传背景导致药效不同,进而需进一步实施依据基因型不同所导向的个体化治疗!
ADRB1基因检测在心力衰竭领域的应用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以及与受体、靶蛋白结合后发挥作用会受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至今已有一百多种药物经美国FDA批准增加了基因标志物注释,用于指导药物的临床使用,其中作为慢性心衰治疗的“金三角”药物之一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的药效深受ADRB1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ArgGly(c.GC)是ADRB1基因上常见的突变等位基因;
?携带ADRB1ArgArg基因型的心力衰竭患者进行β阻滞剂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改善(P<0.),心肌收缩的程度增加更为显著;
?研究表明对于携带Gly等位基因的心力衰竭患者需增大β受体阻滞剂的服用剂量。
我国《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技术指南(试行)》与《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二版)》均建议:临床医师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前,对患者行ADRB1基因多态性检测,依据其基因型调整用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小结
1、 心力衰竭的死亡率依然很高,患者的类型、病因、遗传背景等具有较大个体差异,治疗需精准、个体化。
2、 ADRB1基因多态性检测对于心衰患者所使用的β受体阻滞剂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可指导其个体化治疗,提高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ChenL,etal.PharmacogenetGenomics.;17(11):-9.
2.LiggettSB,etal.ProcNatlAcadSciUSA.;(30):-93.
3.TerraSG,etal.ClinPharmacolTher.;77(3):-37.
4.《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技术指南(试行)》
5.《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二版)》
旷远生物
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领航者!
扫描或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ecosway365.net/xjyzzbx/5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