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肌炎 >> 什么叫心肌炎 >> 正文 >> 正文

健康养生篇15牵一发而动全身赵为民

来源:心肌炎 时间:2023-3-26
白癜风能治好吧 http://m.39.net/pf/a_4793213.html

健康养生篇

1、四代中医世家杨雨谈心理健康

我这个人是十分注重心理健康的,要想有个好身体,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好的心境,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恼、不怒,最终能达到一个“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状态。外界的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都是来自自然环境,如果说能加强我们自身的调养就可以抵御它们的侵袭,但是,对于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心理疾病就不是加强对身体的调养所能解决的了。

有易怒的毛病还好一点,因为把怒气发出来,不憋在心里,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还不是太大,但忧、思、悲、恐、惊这五种情绪疾病,就很不容易调节。那我们如何去调整自己的情绪,使其稳定下来呢?我送大家四个字,叫做“顺其自然”。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外界各种客观事物,反映到我们的头脑当中,势必会引起不同的心理活动和相应的情绪变化,。喜、怒、哀、思、悲、恐、惊都可能出现,中医称之为“七情”,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七情”是在所难免的,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激烈或者是持久的情绪变化,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就会造成体内的契机失调,内脏功能紊乱,引起疾病。

在“素问”当中讲: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可见这个七情与人体的健康确实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中医认为“七情”不能太过。人借气以充其身。所以,平时我们在乎善养,最忌讳的就是发怒,怒气一发,气逆而不顺,滞而不舒,伤气、伤身。老年人有时可能会遇到一些让你生气的事情,但是,一定要记住:当思“事”与“身”孰重?转念之间,疴(kē)然病逝。意思是你好好想一想,这件事情,与我的身体相比,哪个轻?哪个重?一转念之间,你就可以发现,哎呀……无所谓了,让这件事情过去吧,它没有我的身体更重要啊!

所以,告诉大家有很多事情,我们要学会去衡量。养老最忌讳的就是发怒,一发怒,人体的气血就会逆乱、气大伤身,人就会感到憋闷,心情不舒畅,从而就会危害身体健康,同时,生气也是人体患各种疾病的根源之一,《黄帝内经》中讲:怒则气伤,喜则气坏,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解(?)。所以,我们要是遇到发怒的事,请先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个事情跟咱们的身体比一比,哪个更重要,转念一想涣然冰释了,你也不再发怒了。所以,若我们是年轻人,家里的老人生气的时候,应该积极地去劝解。把这个事情讲明白了,很多人就不在恼怒了,我觉得咱们老年人当中大约有1/5——1/4的人都有一定的忧郁和伤感的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往往会导致血压不稳,消化道溃疡,还有包括恶性疾病。

可见,好的情绪是健康长寿之本,情绪好的人不仅不易生病,也有利于疾病的痊愈,有利于身体健康。我们要学会化解不良情绪,心胸要宽阔、要大一些,如果小心眼儿就会钻牛角尖儿。

有一个故事说,有这么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买盐,小儿子买伞,阴天的时候,老太太就发愁了:哎呀,这盐要是受了潮就卖不出去了;到了晴天,老太太就又为小儿子发愁:哎呀,这晴天伞就卖不出去了。这老太太就天天发愁,后来有一个人就跟他说了,你老人家多有福气呀,晴天大儿子赚钱,雨天小儿子赚钱,你天天有钱赚,多好哇!这老太太一想:哎吆……对呀!可不是吗?我天天有钱赚。后来这老太太就天天高兴,身体越来越健康。

所以,人的快乐与否,常常在一念之间,想明白了,你就快乐了;如果钻进死胡同,你就忧伤了。祖国医学对情志的调节有一些高明的方法:情志相胜,黄帝内经中说:怒伤肝,以悲去胜怒;喜伤心,以恐去胜喜;忧伤肺,以喜胜忧;恐伤肾,以思胜恐。

在清代,有一个医案:说在青龙桥,有一个患者叫王龙,他是一个很善于写文章的人,他的文章在当时很知名,可是,他得病了,得的什么病呢?怕光,自己独居的屋子在夜间也不能开灯,清代没有电灯啊,油灯也不能点,也不能有火光,他的病是不进灯火,一出门就生病,因为只要出门就见到阳光呀。这个病很新鲜,找医生治吧,各式各样的名医都找了,谁看了都摇摇头说,没办法。

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非常知名的医生,这个医生详细地了解了这个病人的情况,给他号了脉,思忖了片刻,也没给他开药方,然后跟王龙说,你把你认为写得最好的文章拿出来我看一看,王龙就找了一篇。这个医生把自己的手电打开,他当然不能用手电照王龙,而是照着王龙的文章,把他写的文章浏览了一遍后,就读给王龙听,可他读的时候并不按王龙写的原来意思读。他胡乱地断句,瞎读乱读,把王龙的文章读的乱七八糟。这个王龙听了,气得火冒三丈:“你什么意思啊?你怎么把我的文章读成这样儿啊!”

这个大夫没有搭理他,还是接着读,而且声音越来越高,读的更乱、更糟。这个王龙听了大发雷霆,劈手夺回自己的文章:“你气死我了!我们根本就不是同道人,你根本就不懂我的文章的意思,你太狂妄了!”这时这个患者王龙气的也忘了自己怕光了,点着油灯,对那个医生怒目而视。医生和缓地说:“别着急,别着急,我现在就给你开药方。”

王龙只吃了这个医生的一副药就好了,也赶出门儿了,什么光也不怕了。

后来别人就问这个大夫:“怎么回事啊?他得的是什么病啊?你怎么一副药就给他治好了呢?”这个大夫就说了,其实这个人就是心中郁闷,时间长了,忧郁成疾,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光吃药不行,得想办法让他生气,他生气越厉害,对他的病就越有好处,他一生气,他的病就好了,这叫做“得怒则易解其疾”。

所以,遇到抑郁症的患者,你就把他惹怒,以怒胜之。当然不是说天天让他生气,但是,以怒胜之,这个事情确实是存在的。这个王龙患有抑郁症,又独居暗室,不见人、不见光,这不是恶性循环吗?用一般的方法治他的病是很难奏效的。给他看病的这个大夫叫李建昂,是清代一个非常知名的、非常了不起的医生。李建昂后来说:“王龙这个人自尊心特强,自尊耗思,脾主思,久思则伤脾,脾为土,肝为木,肝主怒,我胡乱读他的文章,刺激他,让他生气,以木去克土,由此可以治好他的病,我用‘怒胜思而取胜’的方法治好了他的病。”很有意思啊!

我们发现性格急躁的人比性格安静的人得高血压、冠心病的几率要大的多,死亡率也高。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能处于最佳的状态,免疫力相对也比较好,生病的几率也就小一些。所以我们说:“笑一笑,十年少。”经常笑的人更容易保持青春活力。

朋友,你仔细想一想你有多长时间没有痛痛快快地大笑一场了?要知道,多笑是对身体有好处的。很多事情,看得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毁誉由人,望天外云卷云舒,聚散任风。要争取使自己的人生境界达到一个恬淡虚无,心宁、清净,健康安度晚年。孔子在《论语》中讲:“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至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及衰,戒之在得。”这就是孔子在给不同年龄段人的一些忠告,我觉得说的特别的好,人老了最重要的就是要戒一个“得”字,贪图钱财这一点,好像很难打破,但咱们老年人应该意识到我们年岁大了,来日已短,就是有金山银山,又能有什么用呢?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肆意地去浪费,那样也不可取。该消费的要去消费,不要太苦了自己。

所谓的“得”,无非就是名和利,名利之心,人皆有之,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都是正常的,但我们切不可把名利看得太重,切不可为名利舍去一切,尤其是老年人,年轻时,积极工作,努力奋斗,积攒金钱、攒资本,这是“加法”的生活。但是有一天,你发现你的头发白了,牙齿也松动了,面容也憔悴、枯槁了,腿脚也不灵活了,坐下之后,再想站起来也很不容易了,这就是老了。我们要面对现实才对。

人这一生,就像江河一样,从发源,到涓涓细流,到汹涌澎湃,最后都要汇入大海。当到了大海时,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平静的辽阔。所以,这人老了,就应该心态平和,要看淡名利,让自己的心态处于一种平静和满足的状态,要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就是学会“减法”地生活,这是最明智的选择。

我们要知道,用钱买得到钟表,买不到时间;买得到房子,买不到家庭;买得到钻石,买不到爱情;买得到药品,买不到健康。就是说,花钱能买得到的东西,都是有价儿的,花钱买不到的东西,那才是无价之宝。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看重的就是那些无价的、非物质的、那些无价之宝。

淡泊名利,随遇而安,心胸豁达,衣食随缘,知足常乐,这是使我们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何来?如果要是心存过高的欲望,你的大脑神经就会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心率也快了,健康就会慢慢消失了。

老年人必须戒之在“得”,我们上了岁数,谈养生,什么是养生啊?我说就是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上了年纪不要事必躬亲,凡事可以找人代劳的,就要找人代劳,事后捡查一下就是了。什么事儿非得你自己去做呀?买个菜,不行,我得自己去买,你们买的菜不新鲜,是昨天的、是人家用水泡了的,不打我心里过。你看,这没必要啊,孩子们买的菜不太好,你就对付着吃呗,干嘛什么都要自己亲自着手啊?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么一些老年朋友,总是对别人不放心,总担心别人办事办得不好,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操心自己、操心他人、操心眼前、操心未来,家事外事、一切琐事、事必躬亲、样样操心,你不累吗?你总是这样,是劳神的呀!你知道你这样做儿孙们是多么反感呀!你也觉得累,儿孙们也不高兴。

所以呀,我们上了岁数的朋友们一定要学会放手,放手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其实,你只要根据你自己的人生经验,适当地给儿孙们一些提醒、点到为是也就可以了,儿孙们处事没经验,给儿孙们犯点错误的机会,那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关爱,你能陪他们一辈子呀?他们总得有独立的那一天哪。他们经过挫折、经过失败,才会懂得珍惜,才能成熟。有些时候,操心也得适当地操心,适可而止。当老人的适当地给儿孙一些提醒,点到为是就行了。

所以,放手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爱。你放手了,留出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享受自己的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使自己健康,这才是对儿孙最大的关爱。

人老了,精力肯定是开始衰退,上了年岁,有些现象年轻人理解不了,例如,记远事儿不记近事儿,儿时、年轻时的事记得倍儿清楚,昨天的事儿记不得了,早晨吃的什么呀?不知道了;笑时有泪、哭无泪,喜欢孙子,不喜欢儿子,喜欢软食不喜欢硬食;眼睛昏花,看不清近处的东西,耳聋还好打听闲事儿;想尿的远一点儿,反而尿在鞋上了。很多老年人都说:“哎呀……我自个儿都烦自个儿啊……”

人上了年纪,牙齿松动了,脱落了,两眼昏花了,耳朵也听不清了,坐下就很难站起来了,举步为艰啊!这些都是我们要面对的生活。对于这些老年现象,有些朋友可能不理解,会产生怨恨情绪,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是自己徒生烦恼,每个人都会老,迟早的事儿,这是自然规律,谁都无法抗拒。我们只能去面对,不能因此而形成心理负担。应该明白,人活到这个年纪,已经很不容易了,应该觉得庆幸,有什么可怨恨的呀?

这人上了岁数,肝血就会衰败,肝血逐渐衰败,就会产生急躁情绪,比如说,你叫谁,他没及时答应,你就急坏了,这都是上了年纪的表现。你再怎么急躁,也无济于事啊。老了,要学会忍耐,处理任何事情都要顺其自然,这样,气血就不会妄动,神色也就平和了,就能养身又养心。人必须要面对现实,正视自然规律。上了岁数,你得去懂得面对,不要害怕,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要懂得如何去适应。怎样去保持永远年轻的心态和活力,学会服老。

少年热闹之场,年轻热喜欢去的地方,我们就算了吧,你偏要去就是自取其辱,老年人要有自己的生活圈子,邀两、三好友对坐闲谈,谈论事事也不要争论个谁对谁错,不要去计较长短,这样,你才能真正做到修身养性。在锻炼身体方面,年轻人可以登山远足,咱们上了岁数,跟他们可叫不了齐,咱们只能散散步、溜溜弯儿;年轻人可滑冰潜水,咱们上了岁数打打太极拳,做做功法,不就很好吗!千万别不服老,服老是一种智慧;要心存感恩,知足常乐。

寿是“五福”之首,记的称老,亦可云寿,要想长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寿出自于“五福”,是五福之首,第二福叫富贵,第三福叫康宁,第四福叫好德,第五福叫善终。“五福之首”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你只有长寿了,才能谈得上其他“四福”,你才能称得上“有福”之人。

咱们老年人吃得饱、穿得暖,拄杖而悠闲,那基本上就是获得天底下最后的福气了。你想一想,人生的经历多么变化无常啊!能活到今天,多么不容易呀!所以,大家要好好地珍惜吧。珍惜现在咱们所拥有的幸福生活,真的,把人赖以生存的需求想明白,要吃饭,要睡觉,吃什么也不过是一日三餐,睡觉不过一张床,想明白这些,你就会活得自然了。

还有,人要懂得感恩,现在我们国家也有感恩节,我给你讲一讲“感恩节”的来历:在年冬天,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人到达美国的普利求斯,由于严寒、饥饿和疾病只有50个人侥幸活了下来,到第二年春天,他们得到了印第安人给他们送来的生活必需品,印第安人还派人教他们狩猎、捕鱼、养火鸡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这些难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着宗教传统习俗,这些难民们规定在感谢上帝的同时,一并感谢印第安人的帮助,要求他们一同庆祝节日。感恩节主要是为了表达对上帝的感恩,为了特别感谢上帝,而设立了感恩节。其实,哪里有什么上帝?这些人就是有那么一种宗教信仰。人要懂得感恩,心存感恩,知足常乐。

我们这些老年人经历了一辈子的风风雨雨,体验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爱过了,也恨过了;做过了自己喜欢的,也做过自己不喜欢的,我们没有虚度年华,不论我们贫富贵贱,都得安心;我们应该比年轻人更加达观,更加容易做到心存感恩、知足常乐;我们还要学会宽容,心善如渊,就是我们的心要像潭水一样,虚静深远、包容一切、化解一切。要宽容,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要充满仇恨。

有这么一个寓言,说有个英雄,有一天在山路上行走,忽然看到路上有个袋子,他就朝这个袋子上踩了一脚,这个袋子不但没有被踩破,反而鼓起来、增大了,他就拿一根木棒去砸它,结果这个袋子竟然越长越大,长到把山路都给堵死了。正在这时,英雄的背后来了一位圣人,圣人对英雄说:“朋友,你知道吗?你面前的这个袋子叫‘仇恨袋’,你不碰它,它不长,你只要对他稍有侵犯他就迅速长大,跟你对抗,挡住你的去路,我们不要理它……”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不要充满仇恨,要学会宽容,宽以待人,就会减少烦恼,就会增加机遇;你心胸开阔,就能健康长寿。

老年朋友们,我们是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人,我们的心态应该比年轻人更加平和,我们更能做到宽容。小事不计较,不事必躬亲,做到难得糊涂,很多事情要想得开、想明白;心存一份感恩,快快乐乐地生活,活到天年,度百岁而去,是我们老年人的最终愿望。

2、牵一发而动全身

古代时期,后蜀有一个著名的画师叫黄泉,他擅长画山水画和人物画。有一天,后蜀的皇帝得到了一副吴道子画的钟馗真迹﹙就是那个捉鬼的钟馗﹚,画中的钟馗可以说是蓬发怒目,左手捉着一只鬼,右手的食指掐鬼的眼睛。画得活灵活现,皇帝对这幅画实在是爱不释手。但是,皇帝总觉得这幅画有点瑕疵,于是就把黄泉招到宫里,跟黄泉说:“你看啊,这个画中的钟馗用食指掐着鬼的眼睛,我觉得力度不大,如果用拇指去掐的话就更有力度了。你把这画儿给我改一改吧”。其实画画容易改画儿是不容易的。可皇帝说的话就是圣旨,黄泉也不敢不从啊,他就把画儿拿回家了。

回家以后,他仔细地揣摩了好几天,一直拿不定主意,按着皇帝所说的“改一下”,觉得实在是没办法改,没法下手。但皇帝的命令他也不敢不听啊!违抗圣旨那肯定就是死罪,怎么办呢?黄泉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不在原画上修改,他照着原画临摹了一副一摸一样的画。在临摹的过程中,按着皇帝的要求把钟馗的食指改成了拇指。临摹完了之后就带着两幅画去献给皇帝,皇帝一看,没按着他的要求办,大怒!就命手下人把黄泉拖下去杖责50大板。这时黄泉赶紧说:“陛下,听我说明道理,这个吴道子的钟馗一身的力量和神态都着重落在这个食指上,如果我在他的原画上修改,虽然看上去修改了一个小细节,但是,却把整个画的整体给破坏了。而我画的这幅画虽然没有大师画得好,但把钟馗一身的气力都用在拇指上,这样看上去才自然。”皇帝听完之后,觉得黄泉说的确实有道理,就不在打黄泉了,而且还给了他重赏。

一件作品是一个整体,如果改动一个小细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全身不论任何一个地方出现一点毛病,毛病哪怕很小,对全身都会有影响的。

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脏与腑、脏与脏、腑与腑之间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传递的,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以中医讲,治病要整体施治,这样对全身有好处,对局部的疾病也有好处;但任何一处有疾病,也必须有针对性的治疗。如果不针对性的治疗某处的疾病,发展大了,肯定也会影响到全身的。这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

3、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境界

有一次,北宋的大文豪苏东坡到大相国寺去拜访他的好友佛印,正好佛印没在家,外出有事儿去了。苏东坡就在佛印的禅房小息,无意当中他看到禅房的墙壁上有一首诗,这诗是这么写的:

酒色财气四堵墙,

人人都在里边藏;

谁能跳出围墙外,

不活百岁寿也长。

苏东坡看了之后,若有所思,于是就提笔就在佛印的这首诗的旁边附和了一首,他写的是:

饮酒不醉是英豪,

恋色不迷最为高;

不义之财不可取,

有气不生气自消。

写完了之后,他就等着佛印归来,可是左等右等佛印还是没有回来。第二天,苏东坡就离去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宋神宗赵顼﹙xǖ﹚在王安石的陪同下,到大相国寺去游览,看到了佛印和苏东坡的诗,感到挺有意思。宋神宗就对王安石说:“爱卿啊,你何不附和一首哇?!”这王安石也是高才呀,说:好!既然皇帝都这么说了,那我就写一首吧。

无酒不成礼仪,

无色路断人稀;

无财民不奋发,

无气国无生机。

这宋神宗一看,哎呀!写的不错呀!正好,我也文思泉涌,我也来一首吧,宋神宗写的是:

酒助礼乐礼仪康,

色以不轨罔纲常;

财足粮丰家国盛,

气宁太极定阴阳。

你看,以上是关于酒、色、财、气的一组诗,做诗人的立场、格局不一样,对酒、色、财、气的四种事物,也有截然不同的评价。

佛印是佛家,悟空,四大皆空,他认为酒、色、财、气是四堵墙,他提倡“跳出围墙外”,酒、色、财、气什么都不要;完全与酒、色、财、气绝缘,必须做到空灵空性。而苏东坡呢,是从儒家的这个角度,他提倡中庸之道,对酒、色、财、气只要把握个度就行了;而王安石和宋神宗,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宰相,他们把酒、色、财气提升到江山、社稷的角度去认识,肯定了酒、色、财、气在稳定江山、社稷方面蕴含着积极的因素。

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每个人的身份不一样,认知不一样,感受不一样,站在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其结果便不一样罢了。

我们老年人,已经走过了多半个人生,我们见得太多、经历的太多。年轻的时候,我们也经历过酒、色、财、气各种滋味,到了晚年,我觉得能达到苏东坡这个境界就很好了。尤其是苏东坡诗中最后那一句:“有气不生气自消”。在现实生活中谁能说一点儿都不会遇到生气的事儿呢?有了气,我们不去生它,不去管它,把它放在一边儿,时间长了就忘了,这就是“有气不生气自消”。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就能多活10年。

有很多疾病都是从气上得的,高血压、甲亢、肠胃功能紊乱、脑出血、心梗,还有女同志如果总是生气,就会内分泌紊乱、加快衰老,还容易得乳腺方面的系列疾病。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不生气,什么气都不生!生么事都不管!保持身体健康最重要。

4、淡泊者静,宁静者寿

凡长寿的人,他们跟世俗当中的众生相比情绪是平和而淡定的,遇到事情不急不躁,都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正所谓“淡泊者静,宁静者寿”。心中清净,自然就可以健康长寿。今年已91岁高龄的星云大师说:“所谓健康一般人只想到身体健康,其实,只有身体健康不算健康,一定还要有心理健康”。我们的心掺有贪欲,嗔恨、嫉妒、傲慢的毛病等。你把心理上的毛病都去除了,改成慈悲、施舍、恩惠,你的心理就健康了。

有一位佛门的长老叫孟参,年时这位长老被查出得了恶性疾病,手术之后,大夫说最多活不过5年啊!但孟参长老仍然心态平和,做他自己该做的事。20多年过去了,年,岁的孟参长老在五台山安详逝去,他说,在我的脑壳里没有长寿、短寿,我的思想也没想着要活多少多少年,只是随缘罢了。这不是求得的,而是自然的。一个人没有贪欲,无贪、无欲、无求,一切随缘,没有任何思想负担,就必然长寿。

现年岁的觉醒老和尚说,你要想长寿啊,需要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不恐不惊,比如说,一颗原子弹爆炸了你不要害怕,也不要躲,你害怕也没有用,你躲也躲不掉,你该死了,就一定会炸死你,不该你死,它也炸不着你。觉醒老和尚说的太对了,不恐不惊。我们很多人恰恰就是因为惊、恐太过,给自己的健康造成很大的麻烦。

活到岁的木桓﹙huàn﹚长老生前曾说,养身重在养心、清心,清心就是让我们思想清静,不去来回的思虑、去纠缠,是为了降服其心,就是降服我们的烦恼,去除嫉妒,远离是非。佛教史上还有一位著名的长寿诗僧叫拾得,他活了岁,他跟寒山的一段对话也揭示了他长寿的秘诀:有一天,寒山问拾得:“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我该如何处置?”确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欺负我、笑话我、轻贱我、侮辱我、忽悠我、欺骗我,我该怎么办呢?拾得笑了笑说,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你看说得多好啊!我们忍着,这个“忍”不是把他憋在心里,这个所谓的“忍”,就是不跟他去叫真儿,不跟他去争吵,不跟他去辨是非,不跟他去争高低、不把他放在心上,由他、耐他,他耐怎么着就怎没着呗,最重要的是不要理他,他轻你、贱你又能怎样,我们不理他,再过几年,你看看这个人变成什么样子了。所以,大德必寿,仁必寿,这话说的都是特别有道理的。

所以,要求我们平时要慈悲、要宽厚、要达观、要平和,少一点、放松点、糊涂点,格局大一点、境界高一点、凡事想开点,你的福气就来了。只有这样,身体才能健康,才不容易得病,如果你没一个好的性格、好的心态,吃再多、再好的的保健品,也无济于事。要记住!淡泊者静,宁静者寿。

5、我的祖先给梦娜丽沙治过病

前几年,在日本医学界、历史学界,还有学术界曾经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怎么回事儿呢?有一个日本医学家向社会暴露了一个惊天的大秘密,说他的祖先曾经给蒙娜丽莎治好过心脏病。梦娜丽沙就是那个拥有着迷人微笑的那个画像里边的女人。蒙娜丽莎是意大利人呀!日本的医生给她看过病,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一个在亚洲的日本,一个在欧洲的意大利,更何况这是在15世纪,那时交通极不发达,那时候没有大油轮,俩个人天南地北,怎么会凑到一起呢?

据这位日本医学家说,在他家的家谱中确实有这么一段记载。说在15世纪的时候,当时日本处于大的战乱,四处都是动荡不安的,当时在日本爆发了一个“塋(yíng)人之乱”,这是日本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事件。而这个日本医学家的祖先当时是日本宫廷中的御医,他看到这种战乱情况,无法安宁生活。于是就带上家眷走上了逃亡之路。经历海上漂泊的日日夜夜,戮力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就是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的的意大利。

到意大利的时候,一家老小饿死得饿死,病死的病死,只有这个日本医学家的祖先,他叫田代三喜斋,只有他自己活下来了。田代三喜斋当时在日本是非常出名的医生。

他要想活下去得有吃的呀,他又不能干体力活,只能讲医、看病。在意大利当地,哪有那么多适合他活动的场所呀,没有办法,他只能讨饭度日,勉强先不被饿死。

有一天,也是机缘巧合,这个田代三喜斋走到一个闹市乞讨,遇到一个妇人晕倒在他的身边,,妇人身边的侍从把她扶起来,搀到马车上休息。可能是出于职业的本能,田代就想上去看看到底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可是,他当时穿的破衣烂衫,脸上脏兮兮的。那个妇人的随从一看:“呀?你这个叫花子,这么脏、这么臭,你可别靠近我们的夫人……”田代是日本人,意大利话他也听不懂啊,但他从表情上看得出对方是极其地排斥他。田代急得满头大汗,指着自己的鼻子大喊着说:“我是大夫!我是大夫……”人家意大利人也听不懂他的话呀。后来这个看来身份不凡的妇人就被她的随从稳稳地安排在马车上,然后就赶着马车走了。这个事儿就这么过去了。

过了几天,田代还是在这个闹市乞讨,突然向他走来一个身穿西装革履的人,他指挥着几个随从,不由分说,就把田代推到一辆马车上带走了。走了很长时间,在一处华丽的庄园停了下来。下了车,随从们就带着田代去洗澡,洗完后换上干净的衣服,还在他的身上喷上香水儿。然后就带他来到了一个卧室,床上躺着一个妇人,周围站着几个服侍的佣人,那个身装西装革履的人把他拉到这个妇人床边,伸开五指很恭敬地指向那个妇人,可是眼睛看着田代,对他“叽里呱啦”说了一大套。可田代一句也听不懂啊,然后那个人又开始比比划划的,这时田代好像明白一点什么意思,可能是床上躺着的这个人需要他帮助,可怎么帮呀?帮她做什么呀?无从下手哇。就在这个时候,房间里走出一个东方面孔的人,他一张嘴就把田代乐坏了。原来这个人是前些年来这里留学的日本人,两个人一见面就好像遇到了家乡的亲人一样,高兴!亲热!

两个人用日本话寒暄了一阵,然后通过这个人翻译,田代才知道请他来是给这位妇人看病。原来躺在床上的这个人就是前几天在市场晕倒的那位妇人,已经病了很长时间了,尤其是这几天特别的严重,找了很多大夫来看,都不凑效。侍从们也没有别的办法了,这才想起那天在市场上对他们大喊大叫的那个“叫花子”。估计他会有什么办法,就决意再到市场上找到这个“叫花子”,把他接来,让他来试一试。侍从们又一想,来了之后,没办法沟通怎么办,看这个“叫花子”相貌好像是个东方人,正好他们那里有一个留学生是东方人,于是就把这个留学生叫来了。

通过这个留学生的翻译,知道这个西装革履的人是这个庄园的管家,经过一番询问之后,田代才知道这个妇人一直胸痛,一段时间,夜间疼的非常非常厉害,已经连续好几个月都没睡好觉了,有时候半夜憋气,也憋得很厉害,好几次差点儿都憋死了。田代经过诊断之后,认为妇人得的是严重的心脏病,于是他就跟管家说:“我得回去取一下行李,我在日本就是一个宫廷御医,我是逃难、漂洋过海过来的,我随带的行李里边有祖传的治疗心脏病的药,可以用来试一试。”随后这个管家就派人随他一起去取药,取回来就给这个妇人服下去了。

第二天,夫人的脸色就不那么难看了,漫漫地,睡觉也安稳了,胸口也不那么疼了。最主要的是晚上睡觉舒服多了,胸口也不憋气了。

大概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夫人就能在自己的庄园行走。这可把庄园上下的人们给乐坏了,因为夫人不在了,他们就会失业,就没饭吃了。

这个管家看夫人的身体有所好转,就让这个留学生跟田代说:“干脆你就别走了,就留下吧……”

讲到这里,可能大家一头雾水,这跟蒙娜丽莎有什么关系呀?有哇!当然有关系了。被田代治好的那个夫人就是蒙娜丽莎。田代的后人,也就是报出这件事的那个日本医学家还拿出了记载这件事的他们的家谱,还有更为可信的佐证,其中有一副蒙娜丽莎的照片,并且说蒙娜丽莎的左眼有一小块黄斑,这是胆固醇含量过高的征兆,两眉之间有横纹,脸上有红血丝。这都证明她患有心脏病。后来田代就在那位留学生的帮助下回国了。之后就再也没有人给蒙娜丽莎治心脏病了,她就死于心肌梗死。

讲到这里,就有些人就不解了,不是治好了吗,怎么还死了呢?因为田代是颠沛流离到意大利,随身带的药有限啊。田代就跟蒙娜丽莎说:“我必须回到我们国家才能拿到这种药,在你们这里没有办法炮制……”

可是田代回国后,又成立了新的家庭,后来年纪也比较大了,就没再回去。日本的这位医学家说,当时他的祖先田代给蒙娜丽莎用的这种药确实是他们家精心炮制的,专治心脏病的药,但是秘而不传。再后来,日本的这位医学家献出了这个秘方。广泛地应用于治疗心脏病、中风。

这位医学家提供了很多依据,就是想佐证他的祖先田代三喜斋确实是给蒙娜丽莎治好过心脏病。是不是真有此事,咱们也弄不清,它的祖先究竟有没有给蒙娜丽莎治过心脏病,咱也不太关心。咱们关心的是我们要如何保护好我们自己的心脏。

心脏病的种类很多,如: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炎、先心病、房颤、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等等。

预防心脏病最关键的是要调理好自己的血液,饮食要清淡,血压、血脂不能太高,甘油三酯、胆固醇过高或高密度蛋白质偏低,都表明患有高血脂症;平时在情绪上不要大喜大悲,不要一惊一乍,心情要保持平和,尤其是老年人,要少管闲事,注意生活起居有规律。心脏是将军之冠,一定要保护好,千万不能出现问题。

注:《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所画的一幅肖像画。法国政府把它保存在巴黎的卢浮宫供公众欣赏。历史上确有蒙娜丽莎此人,她的骨骸已被后人发现,多年前住在佛罗伦萨。当时的意大利文中,“蒙娜”一词意为“夫人”,是对女性的尊称。

转载请注明:http://www.ecosway365.net/smjxjy/95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