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肌炎 >> 心肌炎症状表现 >> 正文 >> 正文

回望百年无设备无条件无经验,中国第

来源:心肌炎 时间:2021-12-11
江苏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678.html

“回望百年”开栏语

中国生物制品事业在人民对疾病预防的期盼中应运而生,一代代生物制品人筚路蓝缕矢志不渝,为国人的生命与健康筑起坚实的“防火墙”。中国生物制品从发祥之初艰难生存,在战火中颠沛流离,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获得新生,在几近白手起家的基础上积极投身建设,又在改革开放中迎来春天,在新时代加速发展。历经百年风雨,从弱到强,面向未来,面向下一个百年。

成立于年的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是新中国生物制品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代代北京生物制品人坚守初心、科技兴邦,在防控重大传染病、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成长史,与中国生物制品史、中国现代防疫事业的发展史息息相关。当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岁生日,翻阅百年北京所因党而兴、与党同心的红色篇章,回溯党领导下的中国生物制品事业起源与发展,不忘初心,正是我们的使命所在。

我们对权威史料进行翻阅梳理,试图通过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百年来富有代表性的历史物件、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来厘清中国生物制品事业发展脉络,探寻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展现中国生物制品人写进百年历史中的坚守与奉献。

为献礼建党百年,我们将开设“回望百年”专栏,记录、传播党领导下的百年生物制品故事。

如今说起青霉素,大多数人都知道它是高效治疗病菌感染、低毒性且价格便宜的药物之一,应用十分广泛。如果不是对中国抗生素研制发展历程有所了解,大众很难知道,在当年的抗战时期,中国国内青霉素的使用长期受制于西方,且难以在普通百姓中普及,稀缺程度堪比黄金。毫不夸张地说,当年中国生物制品人为了研制出一支青霉素,背后藏有太多难为人道的艰辛。

回望百年

中国第一支

青霉素研制

新中国抗生素

事业起航

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

回溯中国第一支青霉素的研制史,以中央防疫处(即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前身)为首的中国生物制品人突破重重困难,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支青霉素,才彻底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并一步步将青霉素研制生产产业化。

从青霉素分离、提取、培育到储存等环节,不断创造的一个个奇迹,写就了我国抗生素事业的发端。

第一支青霉素诞生后,拯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也成为中国生物制品人在共产党领导下践行“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承诺的有力注脚。

这些成绩取得的背后,彰显出生物制品人攻坚克难、不畏付出的研究精神,更是甘坐冷板凳,自立自强、自主创新的从容心态。

青霉素并非中国首创,但中国的青霉素从独立研制、建立生产设备和工艺,到广泛应用,这一路走来,小小一支青霉素,背后许多故事仍值得讲述。

回望百年

中国的青霉素

中国生物制品人

自己造

“中国人一定要自己生产出青霉素”!

20世纪40年代的“神药”是青霉素。英国人弗莱明无意中发现后,年,两位科学家弗洛里和钱恩找到了提纯的方法并很快用于临床。

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感染人或动物后会导致发炎、化脓,甚至引发细菌性心肌炎。大叶性肺炎、淋病、梅毒等当时无药可治的病,青霉素却可以做到药到病除。

受制于西方国家对青霉素生产、提纯技术的严格防范保密,中国当时抗战前后方都依赖青霉素进口。“神药”离中国普通老百姓实在过于遥远。

“中国人一定要自己生产出青霉素”!

时任中央防疫处所长汤飞凡下定决心,一大批生物制品人也站了出来。中央防疫处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设立的国家卫生防疫机构,旨在开展有关血清疫苗的研究和生产,并负责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也就是现在北京生物制品所的前身。中国第一支青霉素,后来就发轫于中央防疫处。

但是,一无设备、二无条件、三无经营的情况下,谈何容易?防疫处的人发疯似的到处找青霉,大家只要发现哪儿有一点绿毛菌,就急忙给朱既明和黄有为送去检验,可惜,要么没有用,要么分离出来不理想。后来,汤飞凡带领着同事,对皮鞋上的霉菌进行成功分离。

但新的挑战又出现了,分离成功的青霉素距离大规模培育,还面临着条件不足、设备简陋的困难,需要解决青霉素培育对24摄氏度的恒温环境、足够的氧气条件以及有特殊要求营养基的三大问题。

对于当时中国生物制品研究技术来说,要开展这一工作并非一件易事。但经过汤飞凡等生物制品人的反复试验,合格青霉素终于被培育出来,只是浓度还不够理想。

这是年的事,比西方才晚了一年多!几乎是与世界同步。

新困难接踵而至,青霉素“娇气”无比,它在液体中很不稳定,容易挥发,要使它真正成为产品,必须把它变成固体,才便于保管和储存。没有国外的化学干燥机,中央防疫处的研究人员根据美国某型化学干燥机的原理,画出了设计图纸,除了所需的一台真空泵是用处里采购的美国货外,其他大小部件全都自己设计和研制。

于是,从年冬至年春,在中央防疫处时任所长汤飞凡带领下,多位生物制品研究工作者经过上百次试验,终于年9月5日利用从旧皮鞋等上获得了帚状霉菌,通过液面培养法(液体培养基),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批5万单位/瓶的青霉素。

为了青霉素的研制生产,汤飞凡还从美国医药援华会募捐来了青霉素生产车间的核心设备,从发酵到提炼到冷冻干燥,一条龙配套。

这是我国第一条青霉素生产线,意义巨大。汤飞凡把开发更多品种抗生素的希望寄托于此,对内对外都不叫青霉素车间,而称之为“抗生素室”。就是这个抗生素室,成为抗生素人才的摇篮,为中国的抗生素事业打下基础。

一元一支造福人民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高于天!

青霉素的研制和生产技术最初都垄断在西方国家手中,又因为中国全靠进口,进价不菲,进口商再加价,一根金条能买到一盒盘尼西林都实属不易,甚至贵过黄金。因此,根本用不到普通百姓身上。

当年防疫处困难重重,缺钱缺物,在成功制造出青霉素后,可算抱了一个“大金娃娃”。

但汤飞凡等生物制品研究工作者们,却没有借机发财,而以一元一支的价格供应急需的军民,甚至对需要救命的穷人,往往减价甚至无偿提供。

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高于天!历史上这场研制中国人自己的青霉素战役,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生物制品工作者从一而终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价值追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代代生物制品工作者在党的引领下,始终践行初心使命,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信念,努力书写一部部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的史诗!

图文编辑:党群工作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cosway365.net/xjyzzbx/82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